• 89阅读
  • 0回复

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依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0
第5版()
专栏:

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依据
罗元铮
在生产力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经济关系愈来愈紧密,经济生活的社会化已越出一国范围而愈益走向国际化。列宁曾经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第19卷,第239页)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该适应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而且应该自觉地积极推动这一历史的进程。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生活国际化这一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
必须看到,当今世界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利用他们在资本、技术、国际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范围内推行经济扩张。但是,各国人民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互相合作与交流,这对世界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与发展,固然应当立足于自力更生,但绝不应当拒绝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闭则塞,开则明,对外开放,才能兴旺强盛。
在当今世界上,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和进步。经济技术、各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使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千姿百态、丰富多采。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所有国家和民族一切先进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小平同志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是具有远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走向寄生、腐朽和垂死,已经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了。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列宁讲过,资本主义垄断“必然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但是,列宁也说到,“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列宁选集》第2卷,第842页)。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新的技术革命在美国、日本、欧洲都正在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这种发展趋势,今天看得更加明显。过去,从一项技术的发明到生产再到商品化,要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漫长历程,而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则以一年一大变的速度发展。只看到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力停滞的趋势,这是片面理解了列宁讲的两个趋势的估计。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生产力将有一个更加巨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这一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化也势必日益越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狭隘界限,把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推向国际化。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似乎西方的经济危机或萧条的国际环境才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一种机会。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二次大战后的世界经济繁荣带动了相当一批国家的经济起飞或高速增长,而我们恰恰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世界经济的繁荣意味着市场的扩大,繁荣时期技术进步加快,产品更新频繁,原有的市场垄断常被削弱,而后来者有可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直接开拓和进入国际市场。对我国来说,国际市场的扩张有利于我们增加出口,为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口创造条件;而适当地利用外资和增加进口,又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出口。当然,不利因素也是存在的。如国际资金市场上的剩余资本相对减少,进口商品的价格较高等等,但从总体上权衡利弊,世界经济繁荣带来的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是不会很大的。三十年代初苏联利用世界经济危机发展本国经济,有着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现在看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的制约因素是外汇平衡问题,解决外汇平衡问题的出路是增加创汇量,而增加创汇量的基本途径在于扩大出口。因此,不是萧条的国际环境,而是繁荣的国际环境对我们更为有利。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全面的。除了要继续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还要同西方国家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我们党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一国两制”和“共同开发”的方式,为我们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前景。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坚定不移的长期的战略方针。中国已经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同外国的经济联系,只能是越来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也将使中国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