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0
第5版()
专栏:书评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评介
李震中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综合平衡是个根本问题。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很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但是,经济学界关于综合平衡问题的专著尚不多见。不久前,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坚白同志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是一本系统阐述综合平衡理论的专著,是一本既概括了实际经验又具有独立见解的专著。
首先,这本书比较科学地阐述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涵义、主体和核心问题。
经济学界对综合平衡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把综合平衡作为方法来理解,有的作为方针来理解。杨坚白同志认为,把综合平衡仅仅理解为平衡法,“未免失之于简单化了”(该书第28页);而把综合平衡理解为“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瞻前顾后、左右衔接、合理布局”这样的方针,又不能揭示综合平衡是从数量上计量平衡关系的这一特点;至于局部的、单项的平衡,虽然也有综合性,但它们毕竟不同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作者认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上考察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资源和需要对比的方法,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使之保持互相适应的平衡关系”(第29页)。
按照这一理解,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体应当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运动。所谓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考察,也就是对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运动过程的考察。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就是社会总产品及其构成与社会总需求及其构成之间的平衡。
综合平衡中的核心问题是速度和比例。在综合平衡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速度和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经验教训。如果性急,不顾比例,不顾实际的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可能一时速度上去了,不久又会跌下来,被迫再来调整比例。当然也不能只强调比例,本来可以达到的速度也不去争取。总之,速度要适度,比例要协调。
其次,这本书用了三章的篇幅,分别从社会产品的二重性、社会再生产理论和三个规律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综合平衡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产品也就不能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所有的综合性比例关系和平衡关系都要从价值上进行计量,而价值平衡又是建立在实物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在组织和实行综合平衡时,既要求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分别达到平衡,同时也要求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达到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社会产品的二重性是理解综合平衡的枢纽。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分配领域之后,就以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开始了各自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包含了不平衡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同样也存在着市场实现问题。所以在综合平衡工作中,不仅需要分别保持好价值形态的平衡和实物形态的平衡,还必须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否则,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难以保证。
综合平衡还必须遵循节约时间和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杨坚白同志认为,这三个规律不过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同一规律。在这里,杨坚白同志所说的价值规律,是根据马克思把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生产领域的按比例的分配称之为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来理解的,是对价值规律从更深一层意义上理解的。所以他认为,“节约劳动和有计划分配劳动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第125页)。对这个问题,经济学界意见并不一致。杨坚白同志的观点代表了一家之言。我想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对价值规律作进一步的研讨,无疑是有益的。
最后,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了综合平衡中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平衡关系,概括了处理这些平衡关系的历史经验。从社会总需要和总供给的关系上看,最重要的是,生产建设的扩大要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相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和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相适应。因此,在综合平衡中必须保持两个基本比例的协调,即两大部类的比例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的协调。本书把这两个基本比例关系放在主导的、重要的地位是完全正确的。本书着重分析了财政、信贷、物资的平衡关系。财政、信贷、物资的平衡实际上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综合平衡的基本环节。去年以来,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国民收入超分配的现象。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出来之后,其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就分开了,这就为国民收入超分配提供了可能性。国民收入超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和信贷这两个渠道实现的。如果财政、信贷搞过头分配,搞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势必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此,我们坚持综合平衡,就必须坚持财政、信贷、物资的平衡。本书对“三平”的论述,概括了我国的实际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总的说来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对综合平衡的实现问题缺乏集中的论述,对综合平衡的具体数量分析尚欠充分。相信再版时一定会有新的补充,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