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神奇的审美世界——读《审美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0
第7版()
专栏:

神奇的审美世界
——读《审美谈》
李哲良
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七十六岁高龄的王朝闻先生,在1982年的半年时间里,就完成了一部三十六万多字的美学新著《审美谈》(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对前期美学思想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也是他从八十年代开始由审美客体转向对审美主体研究的成果。倘从探索审美主体的地位、作用和特征来看,《审美谈》则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当代西方美学尽管派系林立,但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却是相同的:一是由对审美客体的注重,转而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即大都从不同的方面在审美主体中去探寻美的奥秘;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由逻辑推演,转而注重“自下而上”的经验归纳,在思维方式上则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
以“人本位”为核心,以“中和美”为特点的中国古代美学,一向就注重主体的地位、作用和特征,但自西方美学传入中国之后,尤其是发展到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长期影响,反倒抛开了这一传统,一味地抬高、夸大客体的地位和作用,而视主体为禁区。谁要是强调主体的作用和特点,势必就会被人说成是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其结果免不了要挨批斗。
王朝闻先生原是雕塑家,后致力于文艺美学的研究。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他虽然也涉及到审美主体的某些特征,但基本上是探索审美客体的规律。从八十年代开始,他说:“十年内乱使我更为清醒”,于是开始由客体转向对主体的研究。《审美谈》就是围绕着主体与客体的特定关系,而着重论述审美主体的兴趣、想象、联想、直觉等复杂心理变化及其作用和特征的。这是王朝闻美学思想发展之必然,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认真而严肃的美学家的胆识。
王朝闻先生在强调审美经验是来自客观实践活动(直接与间接)的基础上,既看到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又看到主体对客体的影响。他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二者的正常关系是“互相依赖着的”。
然而,看到主体与客体的这种“相互关系”,并不困难,难的是主、客双方究竟在哪一点上构成了这种“相互关系”?构成双方交叉点的原因又是什么?《审美谈》的作者以他长期形成的丰富的审美经验,捕捉到了这一交叉点。这就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相创造”、彼此“适应”,即发挥“潜能”的作用。并由互相创造、彼此适应,即双方都发挥“潜能”作用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这才能构成相互关系的交叉点,美感也就由此而生了。因此,作者认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是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审美感受的主观性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对于美学研究来说,这种关系自身也是它的对象。正如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那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一样,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是互相成为条件的。”主体虽然要受到审美对象的客观性的约束,但由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审美经验却“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这正是《审美谈》的深刻、独到之处。据此而阐述的有关审美主体的主观性的特殊性、作用和兴趣、想象、联想、直觉等复杂心理变化的规律,都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著者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学风”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原则,更值得推崇和提倡。在写法上,本书保持了作者以往的特色:“不按照教科书的写法”,而采用“一种随感式的写法”,也增强了书的可读性和适应性。事实证明,这种近乎于摆龙门阵的叙述方式,并不影响理论的升华和逻辑的推演。各章节既连贯,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反倒自成一格,比教科书更灵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