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桃李芬芳忆当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1
第8版()
专栏:

  桃李芬芳忆当年
  仓立德
斯平克老师来啦!
乍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她是以八十五岁高龄只身从万里之遥的英国来到北京的啊!
艾琳·斯平克早年在英国一所大学里攻读“非正常人教育”专业。此后,她在伦敦一所残疾儿童学校中任教数十年。六十年代初,她曾以英语专家身份来华任教,从此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她是英中了解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在北京大学芍园招待所一个十分简朴的房间里,我和几位她当年的学生见到了她。
她的双眸依然炯炯有神,气色还是那样好。她亲切地拥抱了我,然后望着我,笑着说“TOM(汤姆,我的英文名字),你还是那个顽皮的男孩子吗?”没等我们的笑声落地,她又深情地告诉我们:如今,她在英格兰的萨默西特郡乡间安度晚年,她无时无刻不怀念着中国,怀念着她的中国学生。本来,政府已批准她1986年随某代表团访问中国,但是,她等不及,今年就只身前来了。说完,她笑着翻开珍藏多年的相册,指点着:“来,看看你们当年的模样吧!”
一片欢声笑语,把我们带回到那难忘的往事之中……
那是1964年秋高气爽的一天,学校要在礼堂为斯平克老师举行欢迎会。当时我们只有十三四岁,考入外语学校刚刚一年。我和几个同学要表演
“拔罗卜”。尽管我把台词背了一遍又一遍,一上台唱歌还是紧张得“卡了壳”。这时我看见她在台下安详地坐着,那和善的目光和微笑象是在鼓励我。节目演完后,她走到我们面前,连声说“Thank You(谢谢)!Thank You!”从那时起,她那蓝得发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和永远挂着笑容的面庞,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听斯平克老师的课,每一分钟都是那么有趣。记得有一回,为了让我们掌握“椰子”这个单词,她真的捧来一只棕色的大椰子,让我们亲口尝尝美味的椰汁。她讲了椰子的产地和生长习性,还谈起她的一段奇遇:一次,她在椰林下散步,一只熟透的椰子掉下来,差点砸在头上。这时,她瞪大眼睛,耸起肩膀,捂住脑袋。看着她那副神态,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斯平克老师认为,生活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环境。她邀请我们到她的住所,同她的友人一道会话、品茶,共度愉快的“英国式下午”。她领我们逛王府井,游颐和园,乘公共汽车,参观天文馆……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
斯平克老师的辛勤耕耘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校和教育局都非常关注她的教学成果。就在她任教的第二年,《斯平克形象教学法》开始在全校推广了。
生活的乐曲并不总是那么和谐动听的。在“横扫一切”的年代开始后,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
七十年代的第三秋,斯平克老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参观团”的访华活动后,执意继续留在中国,终于得以重返我的母校任教。但不久便发觉,学校的气氛沉闷而压抑。尤其使她伤心的是,过去的学生们杳无音信。
和大部分已“上山下乡”的同学一样,我当时正在内蒙古高原大青山北麓的一个小村落里。听说她重返学校,我鼓起勇气,摸出几张发皱的纸,伏在土坯垒就的锅台上,借着幽暗的煤油灯,给她写了封信,告诉她我在“广阔天地”生活得很好:这里有绿色的草原和雪白的羊羔……我还在学英语……你过去是、现在还是我亲爱的老师……
对这样一封不成样子的信,她的反应之强烈是我万万不曾料到的。听说她看完后,把信高高举在手中,喊道:“信!信!我的学生来的!他还能写英语!”
在复信中,她说:“如果你有机会见到任何我过去的学生,请转告,我永远怀念中国,怀念他们……”
物换星移几度秋。中国发生了何等巨变!斯平克老师当年的许多学生又重新得到深造的机会,有的还被选送出国留学,有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不少人已成长为大专院校的教员,国家机关的干部……她恨不得马上见到这一切。她迫不及待地买了飞机票,连签证竟然也没顾上办,就匆匆踏上了旅途。
斯平克老师来了。孤身一人,在这春光明媚、桃李芬芳的时节。她深情地说:“北京变得更美了。二十年前栽种的小树,如今已经绿荫一片。”她的心中装着她永远爱恋的中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