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访“鱼乡长”张蔚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2
第3版()
专栏:专访

  访“鱼乡长”张蔚南
  本报记者 何黄彪
江南莺飞草长季节,我来到著名的淡水养鱼之乡——江苏无锡河埒乡的第一养鱼场。一位被人誉为“鱼乡长”的中年人张蔚南,热情地指点着波光粼粼的鱼池,介绍起他们如何进行科学养鱼,又怎样把他们的高产稳产的养鱼之道传播四面八方的情况。
“我们乡地处太湖之滨,养鱼历史悠久。过去,单靠传统的养鱼技术,成鱼亩产仅停留在七八百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首先把一批经验丰富的养鱼能手组织起来,开展科技攻关,并且与上海水产学院等单位协作,用现代科学手段把传统的养鱼经验加以系统和规律化。”
一缕缕阳光透出云层,撒满了水面。鱼池中泛起一簇簇浪花,一群鱼儿摇头晃尾游过来。张蔚南笑呵呵地说:“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的摸索,养鱼人终于叩开了科学殿堂的大门。我们比较成功地处理了‘水、种、饵’三者关系,为鱼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数据,并形成一套稳产高产的养殖工艺体系。渔业一队首先创造了平均亩产二千斤的纪录,成为全国第一个平均亩产一吨鱼的大队。紧接着,我们搞了大面积推广,在全乡四千亩鱼池里,又成功地实现平均亩产二千斤以上。”
说到这儿,张蔚南笑嘻嘻地拍了我一下,“走!”便引着我朝湖边的一幢二层楼房走去。楼下,高高悬挂的“无锡淡水养鱼技工培训班”的牌子映入我的眼帘。“鱼乡长”自豪地说:“我们没有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本乡的水域!我国水域辽阔,但全国淡水养鱼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斤,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养鱼技术传播出去。为此,我们于1983年3月腾出房子,拨出资金,创办起这个淡水养鱼技工培训班。这个班从各个商品鱼基地定向招生,学员都是有文化、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鱼工。我们请上海水产学院的老师给他们上理论课,我们的养鱼能手为他们讲实践课。我们的土专家著书立说,先后编写了《池塘养鱼培训教材》、《养鱼实习教材》、《养鱼实用手册》。第一期,我们为全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一十个商品渔业基地培训了一百四十八名养鱼技工。学员结业后回到各自单位,运用我们的养鱼经验,产量一般比往年增长了一倍。现在,我们正在举办第三期,又有来自全国十九个省市的一百名技工在这里学习哩!”
恰好,有几位学员从鱼池中实习回来,张蔚南与他们攀谈了一阵,然后又回身对我说:“近两年来,我们支援各地千余台渔业机械和部分大规格鱼种,接待专业人员参观二万人次,还应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养鱼单位的邀请,先后派出四十八名养鱼技工,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承包。”张蔚南停顿了一下,恳切地说:“在改革的年头,我们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些,使我乡内塘养鱼高产技术在各地开花结果,为实现全国淡水鱼产量大增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