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读《苏联当代诗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2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读《苏联当代诗选》
  邵燕祥
一首好诗,足以使读者认识一个诗人;一本好的断代诗选,可以使人窥见一代诗风。
记得四十年代读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卫国战争诗选》,使我这个少年读者多么激动,有些交织着战火硝烟、“神圣的仇恨坚忍的爱”的篇章长久难忘。所以这回拿起乌兰汗编选的《苏联当代诗选》(外国文学出版社),看到一些老诗人的名字,他们为人熟知的早年代表作和后来特别是六十、七十年代的新作,深有如见故人之感。重读安托科利斯基(1896—1978)战时所写长诗《儿子》片断,这篇充满历史感的力作,传达给我的远不只是独生子牺牲在前线的为人父者的悲痛,也不只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沉重回忆,它的炽热的爱憎迫人进行关于现实以至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选集中三十六位诗人的三百多首诗,更充分反映了五十年代以来苏联“人民在思考,诗歌里也充满了思考”的特点。我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吉洪诺夫(1896—1976)晚年写了这样严峻的诗句:“我们的时代将会过去。所有的档案都得公开。过去历史掩藏的一切秘密曲折,是光荣,是耻辱,都得向世界揭示出来。到那时,有些神的光彩将会剥落,裸露出一切不幸和悲伤,然而,当时确属真正伟大的业绩,将永远作为伟大的业绩,万世流芳。”
在入选的诗里,甚至还可以看到诗人之间通过诗作进行的争论,折射出特定时期人们意识形态中的矛盾。
选集中的一些诗从历史的和哲理的高度,对战争留给个人的深刻经验重新进行了诗的概括,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有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力量。生于1919年的斯鲁茨基是二级残废军人,他在1953年发表的《纪念碑》,就是一首具有纪念碑样凝重的崇高感的好诗。生于1924年的德鲁尼娜,十七岁就入伍作卫生员,她认定“没有返回家乡的同龄人,继续用我的手在写作”;如她回忆战争岁月的诗中说,“我用战壕的尺度衡量友谊——看谁是朋友,侦察时可以同他在一起”,朴素无华,却有深广的背景和容量。
我格外注意阅读了书中出生于二十年代的五位诗人和出生于三十年代的十位诗人的作品,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关于我的名字的诗》和长诗《二百一十步》片断,叶甫图申科的《娘子谷》,沃兹涅先斯基的《戈雅》等,都是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所突破的名篇。
感谢这本诗选的编选者和三十多位译者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尽管也还有遗憾,如以写列宁格勒围城中生活和斗争著称的沃隆诺夫(1929— ),他的名句“啊,石头啊!愿你们象人民一样坚强!”刊刻在列宁格勒的一堵墙上,他的诗竟漏选了(《世界文学》1984年第2期上有译介,可资补充),不能不认为这是隔绝太久的缘故。好在来日方长,对于当代最活跃的有成就有影响的苏联诗人,希望翻译界作更多的介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