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天山深处的故事——新疆和静钢厂人才失而复得“三部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3
第3版()
专栏:

  天山深处的故事
  ——新疆和静钢厂人才失而复得“三部曲”
  本报记者 肖荻 本报通讯员 王继君
和这些来自天山深处的“小三线”企业领导干部聊天,几年来已是第三次了。这个厂的形势,看看这几位远方来客的脸色就知道:几年前的阴转多云,现在是瓦蓝瓦蓝的响晴天了!
  一
“唉,现在我们厂是人心思走,各奔前程啊!”
这是新疆天山南麓巴仑台和静钢厂副厂长张家壮一声喟叹。那是1979年底,他带领几位科长、工程师东来探亲兼在沿海地区转转。那时,这几个人心事重重,心绪索然。也难怪,这个有三千多名职工、七十年代初建的“小三线”钢铁企业,由于当时的领导机关决策失误,搞“无米之炊”,设计朝令夕改,终于难以为继,被迫关停并转。一时间,有门路的四出联系,不到一年,工人调走几百,技术人员外流五十多位。厂区满目凄凉,发“厂难财”的人竟赶着毛驴车来拆设备去卖破烂。他们几个人就是出来看看久别的亲人的,也摸摸有什么信息和门路。
“是摸生产的路子,还是摸个人的路子?”记者在天津碰到这几个人,便问。
沉默。后来,张家壮打破哑局:“都有。可是又有些舍不得。”
记者认识他们,好几位都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从北京钢铁学院等大专院校毕业,本来已经明确分配到北京一些企业,但本人坚决申请去新疆的。经过这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南疆的烈日和劲风使他们的脸黑红多皱,他们的青春和梦想贡献在那里,他们的妻子儿女扎根在那里,全厂三千多职工、八千多人口眼睁睁等在那里,真要这么甩手一走,当年的凌云壮志付之东流,实在是难舍难离呀!他们那次“转转”的收获,是萌生了转产搞建材的念头。
  二
1982年金秋。记者第二次碰到他们,是他们到天津再转秦皇岛奔大连,到这几个沿海城市生产建材的厂家去求援。
原来,当和静钢厂岌岌可危的关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调整了这个厂的领导班子。新班子七人中有五位是工程师。新班子面对着如山的难题,一面发动职工四出揽活找米下锅,当年节约财政补贴八十万元;一面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设想……
从十五岁就扛枪上吕梁山打游击的党委书记霍三则,一天,喜冲冲叫上党委副书记、工程师张家壮和从技术员成长起来的实干家刘连堂来到和钢附近的大西沟。几个人几乎高兴得跳起来:一望无边的完全可以露天开采的石灰岩!经勘查,从厂区开始沿乌拉斯台河两侧约三十公里,有着远景储量达两亿吨以上、质地优良的石灰岩。这是转产水泥的天赐财宝!岂仅此也,附近乌拉斯台、布鲁斯台、七个星、野云沟等地还发现了大量质地极好的白云石矿、石英岩以及长石沙、硅沙、石膏矿,大都没有地表覆盖物,不需剥离即可开采。这是又一个上好的门路,用以生产新疆一向亟需的缺门货:玻璃。
啊,祖国的宝地,富饶的新疆!过去在“左”的翳障下,人们只知从遥远的外省运废钢来大炼钢铁,穷折腾。现在,实事求是,财富就在脚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转产方向已定。现在万物俱备,只欠东风:知识与人才!
记者第二次遇到这几位,正是他们风尘仆仆地来沿海城市三顾茅庐请能人。他们提拉着心:新疆那么远,人家愿去吗?
  三
大连老虎滩海滨,那清凉的海风、沸腾的浪花真迷人。可是,这里看不见新疆来客。霍三则和张家壮一头扎进大连玻璃厂,那几尺厚的图纸被他们贪婪地“吞食”着。但,更大的难题还是人才……
“新疆,这么大地方,不能自产一块玻璃。每年从内地调运,一年内光运费就要损失掉几个厂,一箱玻璃运到使用单位,总有半箱是破碎的……”
大连玻璃厂总工程师韩兆德等倾听着新疆来客恳切的叙谈,心动了。惺惺惜惺惺。人家也是知识分子,扎根边疆几十年了,自己去帮一下忙还不行吗?
窑炉科科长李增璞有志去新疆,但他爱人有病,上体校的小儿子常逃学,老李要走了,谁管呢……
“带着,我们在新疆安排他上小学,李科长每天都能照看他!”来客说。
至诚感天地。
大连玻璃厂总工程师韩兆德、主任李军新、工程师李增璞、市劳模技术员何思廷、八级窑炉工侯云生千里迢迢来新疆巴仑台和钢后,夜以继日搞设计、砌熔窑。由于他们经验丰富,不仅使厂房设计达到高精度,而且改变原设计四机窑为六机窑,可提高产量三十万标箱。当主人日常敦请他们注意歇息时,他们说:我们都是五十几岁的人了,在有生之年,能为新疆作点贡献,那是我们的光荣和幸福。
大连来客在巴仑台发现:新疆的风物之美,超出自己的想象。和静钢厂,四面群山怀抱,浓绿成荫,乌拉斯台河从厂区潺潺流过,风光别具一格。改革,正使和钢走向兴旺。总厂和分厂六十二名干部中,知识分子占60%以上,厂领导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依靠是实打实的。和钢的总工程师袁根成跋山涉水四处取经。地质、采矿工程师陈忠山、蔡中旺等深山踏勘矿源,登上悬崖峭壁,他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助理工程师冯灼臣去年除完成玻璃厂三十二台设备非标准制作设计外,还绘制图纸七十五张,连续三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去年入了党。
这些知识分子一旦有了用武之地,才思与干劲喷涌而出!
和钢领导班子对本厂的知识分子逐人落实政策。工作上委以重任,生活上不留难题,政治上真诚关心,去年发展知识分子入党十八名,占全厂发展党员总数的40%以上。
好事传千里。前年他们仅用十五个月就建成了年产七万吨水泥厂,优质水泥现已源源运往全疆各地。生铁生产也已恢复。年产八十万标箱平板玻璃的分厂,今年六月就要投产。去年全厂盈利三十八万元,一举摘掉建厂十四年亏损帽子,今年一季度净盈利二十二万元,受到了自治区负责同志的表扬。
有目共睹:和钢一幢幢新式住宅楼平地而起,漂亮的俱乐部敢与乌鲁木齐影剧院媲美,厂区的电视转播塔高耸入云……
然而最动人的事儿是:英雄在这里都有了用武之地。从新疆日报、电台广播以及亲友通信中听到和钢喜讯的人们里,有一些是原来含泪离开的科技专业人才,现在纷纷要求调回。分别调去河南、陕西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也都回来了。此外,山东、北京、山西等地区的三十四位专业人员也应聘前来……
记者第三次碰到这些新疆来客时,从他们那喜形于色的面色中还发现了一些不满足。
“现在,你们还缺什么?”“我们还缺一些好教师。我们的子女如果学习质量更好一点,将来就会把巴仑台建设得更好。”
不知足的人们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