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丰硕的成果——读《太平天国人物论集》(增订本)与《李秀成评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4
第5版()
专栏:书评

  丰硕的成果
  ——读《太平天国人物论集》(增订本)与《李秀成评传》
  郭毅生
写太平天国历史人物,难度是很高的。苏双碧同志知难而进,经十年努力,写成《太平天国人物论集》(增订本)与《李秀成评传》两书。这是多年来关于太平天国历史人物讨论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通观全书,我感到有如下几方面的优长:
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把太平天国人物放到当时具体的阶级斗争环境和历史范围内进行分析,不虚美,不掩过,各得其宜,这是第一个特色。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有句名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既知其世,还要具体知“古人身之所处”,方能如实论人。苏双碧同志论太平天国人物时,十分注意联系当时的历史时代和每个人物身处的不同的环境,从而揭示出各个人物的思想特点。作者引据史料证明:鸦片战争前后间的中国,是封建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又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存在。这个现实在洪秀全、洪仁玕、李秀成等人思想中各有其反映。作者在论述洪秀全时指出:新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和旧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他都同时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往往是新旧两种思想兼而有之。把握着了太平天国诸人所处的时代特点,作者便可全面地写出为什么洪秀全兼封建性与民主性于一身,他既有封建传统思想,建立了“宝塔式的一整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又写出了《原道觉世训》等三篇光辉文献和赞同《资政新篇》的发展方向。作者得出结论说:“洪秀全和旧式农民战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等是有质的不同的,洪秀全的思想特征也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具备有新的特征。”这种新颖的见解,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抓住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关键思想和决策进行剖析,这是苏双碧同志书中的另一特色。许多史传之推崇冯云山,往往失之笼统而有欠深入,本书作者却抓住关键,敏锐地指出:“冯云山来紫荆山目的是相当明确的,他是以一个革命组织家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以一个传教士的面目出现的。”更值得读者注意的是:“当冯云山意识到要用宗教外衣来发动一场农民运动时,洪秀全更多地是想通过建立拜上帝会对中国社会进行一些改良。”这并非贬抑洪秀全,而是根据充分史料和近年研究成果而得出的卓见。石达开离京远征不返,是评价石达开的关键。但对这问题却自来评论不一。作者分析了当时纵横复杂的情势,作出“石达开的过错不在于分裂本身,而在于分裂之后”的论断。他指出:当时九江危殆,吉安被困。石达开拥众十万,却“见死不救,反而自江西移师入浙江、福建,离天京越来越远。”这个评论有理有据,把握住了关键时刻石达开的关键决策,指出了石达开走向失败的起点。又如1856年的“天京事变”,洪秀全是否“密诏”韦昌辉、石达开问题。这件事关系非轻,作者曾专文研究,又在此书中详为考求。得出了自己的见解。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是第三个特色。对太平天国人物,论文众多,分歧很大。读者既看不过来,也难以适从,双碧同志的书,博采各家,择善而从,而且在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这是很可贵的。韦昌辉问题,近年来有“功大于过”论。作者不赞成给韦昌辉翻案,而是在肯定其前期应有的功绩时,鲜明地指出他发动天京事变是“叛乱的制造者”,特别揭露韦氏“阴忍残刻”的恶劣品质,足以警奸伪而提醒后人防范。
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太平天国人物的评价也还待进一步深入。苏双碧同志书中对李秀成在苏福省的政治和经济措施的评述还有不足;对安庆保卫战的战略得失和具体史事,也有值得探讨之处,因为这关系到对陈玉成、李秀成和洪秀全战略思想的评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