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农村在呼唤医生——苏南农村卫生工作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5
第3版()
专栏:

农村在呼唤医生
——苏南农村卫生工作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白筠
在去江苏沙洲县的汽车上,我听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沙洲县卫生系统分来了两名大学生,妙桥乡的乡长、书记听到消息,连夜赶到县城,半夜敲开卫生局长的家门,好说歹说,要求“照顾”他们一名。
农村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如此急迫,出乎我的意料。这次所到之处,各县卫生部门的同志也都异口同声地说: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人才问题。据估计,苏州地区上上下下如按正常编制配齐,大约缺卫生技术人员一千人。苏州市一百三十九所乡卫生院缺主治医生二百零四人。
一方面,农村医务人员奇缺;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腾飞,农民对医疗工作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从一些乡卫生院的疾病统计图表上可以看出,如今农民的疾病谱有了变化。过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显著上升,中毒、外伤、车祸等病例也显著增加。过去,农民把牙病、眼病、痔瘘、妇科病、劳损、生理缺陷等视为小毛小病,很少为此去就医,现在也都认真对待,积极治疗。由于人口结构中老年比重上升,独生子女家庭爱孩子如命,老年和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量迅速增加,而这方面的专科人才却寥寥无几。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相应地转移疾病防治的重点,加速专科人才培养,填补农村医院的空白。此外,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以后,时间就是金钱,农民一旦有病,恨不能一次就医就能痊愈,他们迫切希望农村医院迅速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加上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下乡,其中不少是离退休人员,当地医疗条件的好坏,是他们考虑去留的重要因素。
苏州市卫生局局长严守真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今年苏州地区农村医院的门诊量下降了5%到10%,一部分病人跑到城市去了,加重了城市医院的压力。”
农民医疗需求上的变化,使我强烈地感受到:在农村,“赤脚医生”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农村医疗工作的新时期正在开始。农民从缺医少药到有医有药,现在的需求则向“择优就医”发展了。农村呼唤着医生,呼唤着高水平的、有真才实学的医疗人才。卫生部门将作出什么反应来回答这一呼唤?采取什么措施来满足这一需求呢?
苏南同志的看法是:要尽一切力量,想各种办法,在智力投资上搞一点有实效的事情,才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才能适应今后农村卫生队伍合理结构的需要。他们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办的医药院校定向招生,毕业后回农村工作;二是在现有的农村中级医技人员中,以内招的形式,选送一批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三是以优惠的条件和待遇,吸引城市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工作,户口不迁;四是要允许经过考试,吸收优秀的乡村医生到乡卫生院工作;五是采取各种纵向、横向的联系方式,争取城市医院的技术支援,帮助农村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解决疑难问题。
近年来,苏南的同志立足于自力更生,在培养人才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如常熟市的同志采取八条措施来解决人才问题,叫做“八个轮子一起转”。为了鼓励乡卫生院送人出去进修,市卫生局提出:凡经过考核出外进修者,费用由市里出。他们硬是从有限的卫生经费中每年挤出三四万元作为专项支出。市卫生局局长钟志成是位有事业心的同志,为了引进人才,他亲自出去东跑西颠。他对记者说:“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关键是人才。不然,房子盖得再好,充其量是宾馆,不是医院。我们的目标是:五六年以后,解决农村的医疗技术力量问题,使每一个乡卫生院的内、外、妇三大科都有一个大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这是钟局长的目标,也是苏南卫生部门同志们的共同愿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