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面向二十一世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5
第6版()
专栏:联邦德国通讯

  面向二十一世纪
  本报记者 果永毅 林军
14日早晨八点左右,慕尼黑“圣·安娜”女子中学里,象节日似的热闹起来。校园里的旗杆上,高悬着中国、联邦德国和巴伐利亚州的旗帜。校长和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校园里排好了欢迎队伍,中文选修班的同学们打着红布横幅,上面写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德中友谊万岁!”。
为欢迎赵紫阳总理前来参观,今天慕尼黑各中学选修中文的同学都来了。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选修中文?一位女同学立刻用中国话说:“我学中文是为了加强德中友谊”。从“威顿士巴赫”中学来的一名叫波丁的男同学也用中国话说:“我喜欢中国的文学和哲学,我认为中国今后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国家。”他还表示,为了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他将来还想去中国继续学习中文。
八点三十五分,赵总理乘车来到学校。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热烈鼓掌。中文班的同学用中文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当赵总理来到中文班的队伍前面时,一名六岁小女孩向他献了花。另一名六岁小女孩用中文朗诵起中国童谣“我有一双劳动的手,劳动不用妈开口……”赵总理听后笑了起来,并亲热地连声说:“很好,很好。”随后,赵总理来到学校的中文班。
教室里的黑板上用中文书写着“我们热爱中国!我们决心为加强德中友谊学好中文。”当赵总理在课桌前坐下之后,教中文的女老师便开始上课,她用中文和学生们朗读课文。
老师领读:“小鸡饿了要吃米”。学生跟读后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道:“因为小鸡饿了”。老师又领读:“小鸡找到一颗珍珠,没有找到米。小鸡生气了”。学生们重读后,老师又问:
“为什么?”学生们答道:“因为珍珠不能吃。”
这时,教室里响起一阵欢快的笑声。这笑声无疑是对师生们的赞扬。
接着,同学们齐声唱起中国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代表团中一位同志说了一声“歌子唱得很好”。是的,听着这悠扬的歌声,不禁令人回忆起北海公园的碧波,昆明湖上的画舫,一瞬间,在这间教室里,人们感到中德两国人民更加亲近了。
赵总理听课后非常高兴。他对指挥唱歌的波丁说:“你学得很好,将来可以当汉学家。”然后赵总理又向女教师说:“你们学校中文班需要什么中文书籍,可以通过我们的大使馆提出来,我们可以选一批图书送给你们。”女教师高兴地说:“太好了,谢谢你!”
参观后,赵总理在走出校舍时对陪同人员说,“语言很重要,不懂语言是无法进行交流的。”
联邦德国共有八所中学设有中文选修课,其中巴伐利亚州有五所。该州从1962年以来就鼓励中学生选修中文课,并于七十年代中期把中文课列入高中毕业考试的主要选修课目之一,并得到各大学的承认。“圣·安娜”女子中学二十年前就开设中文课,现在选修中文的学生有二十七人。中文女教师班霍尔策已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了。
赵总理于12日上午还参观了波恩大学,赠送该校中文图书八百五十种,共三千册。当他宣布代表中国政府邀请二十名汉语专业的学生到中国学习时,在场的汉语专业学生们高兴地鼓起掌来。赵总理还对两位曾在中国学习过的女大学生说:“中国有一句话,即‘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中国还有一句话‘熟能生巧’,祝你们成为有成就的汉学家。”
赵总理在参观波恩大学时,希望汉语专业的学生在“促进中德友谊合作方面起很大的作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也多次表示,德中两国应该加强文化交流,要着眼于下一个世纪的友好合作,要为此而培养人才。在参观了波恩大学和“圣·安娜”女子中学后,人们感到,在联邦德国学习中文的大、中学生们,正在向二十一世纪德中友谊大厦建设者的行列迈进。加强德中友谊、发展合作关系的愿望,已经在这些青少年的心中开了花,它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附图片)
赵总理参观“圣·安娜”女子中学时,两个身穿巴伐利亚民间服装的小姑娘向赵总理献花并用中文背诵中国儿歌。  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