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艺术与科学交相辉映——慕尼黑漫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6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艺术与科学交相辉映
  ——慕尼黑漫步
  思效
联邦德国仅次于汉堡的第二大城市慕尼黑,曾是纳粹党的老巢。绥靖政策的产物“慕尼黑协定”,也是在那里出笼的。因此,过去在不少人心目中,“慕尼黑”这个名字不大光彩。其实,慕尼黑市本身是无辜的。从十二世纪开始,这里一直是欧洲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二十世纪以来,它又是现代派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如今的慕尼黑,不愧是令人向往的艺术之城。
漫步慕尼黑街头,处处都会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这里有绘画、雕塑、古代、现代、东方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收藏之丰,令人惊讶。它的歌剧院,其富丽堂皇堪与巴黎歌剧院媲美。它的街头不仅有广场、公园、喷泉、凯旋门,而且有四大著名喜剧演员和其他艺术家的雕像。它那古老的城门、雄伟的巴洛克教堂、典雅和谐的宫殿和市政厅等公共建筑,在在都引起你对中世纪神奇的遐想。
这些文物古迹,又是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传统的民俗风尚结合在一起的。驰名世界的西门子公司就在慕尼黑。慕尼黑被称作联邦德国的“硅谷”,可见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别的不说,单说它的一座科技博物馆,规模之大,是举世少见的,即使在里头走马观花似的蹓一遍,起码也要半天的时间。
在我逗留慕尼黑期间,印象最深的是参观水仙宫和奥林匹克公园,它们可以说是体现古典主义理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两种典型。
水仙宫坐落在市区西北郊,是十七世纪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夏宫。1663年,这位选帝侯花了一万荷兰盾买下了一块农场土地,翌年便开始建设,到1674年规模初具。后经历代扩建,到1865年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前后经历两个世纪之久。这是一个类似巴黎凡尔赛宫那样集宫殿与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论规模和豪华,它比不上凡尔赛宫;但论玲珑和幽静,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凡尔赛宫的建筑,过分几何图形化了,使人觉得工整雕琢有余,而天然情趣不足。水仙宫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主楼前面那长长的浓荫掩映的运河,运河中心那冲向天际的珠玉般的喷泉,就象一阕节奏明朗而又旋律舒缓的前奏曲,把你引向那“凝固的音乐”的主题——水仙宫。整个宫殿和它后面的花坛、雕像、人工瀑布和运河轴线,也是工整对称的。然而围绕在它四周的幽深浓郁的树林、湖泊、小径、溪流,却象“华彩”或变奏一样,极具丰富多采、变幻无穷的妙趣。据说水仙宫得名于传奇故事:水仙公主建造宫殿,是把它作为休养和娱乐之所献给花神的。它的园林曲折有致,柳暗花明,是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这也许同中国的影响不无关系。这影响不仅及于园林,也及于宫殿。在那座蛇腹层面的主楼中,就有特设的中国室和中国画室,里面的装饰摆设全是中国式的:中国天棚,中国壁纸,中国屏风,中国镶板……以黑、红两色的中国漆器为多,上面绘有花卉、虫鱼、禽兽、山水、博古等图案,很有些乾隆盛世的气象。原来,中国文化在十八世纪就曾大量传入欧洲。欧洲各国竞相建造中国式的楼阁、园林。模仿中国风格,成为一时风尚,水仙宫的建筑可视为例证。
奥林匹克公园在市区西北角,离市中心二英里半远。我到达慕尼黑时是在一个晚上,小车正好从奥林匹克公园旁边经过。夜色朦胧中,只见无数倾斜的粗头杠杆,拉扯着一块块的网罩,我还以为那是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哩。第二天去参观,才发现它就是奥林匹克公园。其实是花了六年时间,为1972年奥运会建造的大规模体育中心。它的中心建筑是一个可容纳七万五千名观众的体育场,一个可容纳七千到一万四千名观众的奥林匹克大厅。此外,还有游泳馆、冰球馆、竞技馆、椭圆形体育场、训练场、奥林匹克塔以及其他附属性建筑物。它们错落有致地安置在面积约二十英亩,由人工湖、辽阔的广场、马路、草地、花木、小桥、灌木林和山丘组成的人造山水中间。其中最显眼的,首先是奥林匹克塔,它高达九百英尺,鹤立鸡群似地傲然挺立在茫茫苍穹,乘高速电梯登上顶部的环形转台,可以俯瞰慕尼黑的整个市容。到了晚上,可以观赏到灯火海洋的壮丽夜景。其次是整个建筑的大约八十万平方英尺面积的帐篷屋顶。它采用现代建筑的新形式——网架形结构,用既能承受拉力又能抵抗压力的高强度金属杆支撑,用钢索编织成屋顶,再蒙以有机玻璃。从外表上看,似乎满目凌乱,很不美观。然而它采光效果好,结构合理,而且施工、运输极为方便。现在,整个建筑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白天夜晚都吸引着国内外的大批游客。人们既可以优游徜徉于山色湖光之间,也可以进入馆内,或击水搏浪,或驰骋冰场,还可以静坐在奥林匹克大厅的看台上,欣赏现代派的音乐舞蹈及其他艺术表演。我参观时,适逢细雨,青碧一色,景致迷蒙。是怪物?是幻境?似乎从未有过与其类似的境遇和经历。
的确,参观这两处名胜,感受到的是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艺术与科学的交相辉映。如果说,水仙宫给人以田园牧歌式的古典美的享受,那么奥林匹克公园则给人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烈感受。前者尽可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千秋万代经久不衰地供人欣赏,但象征未来的毕竟是后者。科学技术是更大的生产力,它发生的每次革命,都会造福于全人类。在如此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中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正体现出科学、力量和健美的结合吗?(附图片)
  幕尼黑市区掠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