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一个新高度——我看《钟鼓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7
第7版()
专栏:

  一个新高度
  ——我看《钟鼓楼》
  陈骏涛
刘心武的近作《钟鼓楼》,是一部很有特色的长篇小说。它没有通常的长篇那种完整的、大起大落的情节,作品旨在揭示北京“市民”社会斑斓图画的比较单纯、平和、生活化的情节。它也不同于时下许多长篇的结构,有点象中国画的
“散点透视”,整个笔墨泼洒开了,看来好象没有什么章法,实际上追求内在的联系,这内在的联系就是生活自身的流动感。作者是按照生活自身的流动——从早晨五时到傍晚五时这一段时间——来结构故事,但又努力突破十二小时狭小的时空限制,而从更开阔的历史和人生的联系中来展开故事。在叙述方式上,它改变了作者以往多数小说的那种主观感情色彩较强烈的叙述方式,而采用了与生活的自然流动的结构相吻合的叙述方式,即叙述者(也就是作者)与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冷静的、客观的描写和叙述。这在目前的长篇创作中不算什么新鲜的现象,但在作者的创作中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从人物描写上说,这部小说出场的人物有四十来个,但作者并不着力突出一个或几个通常长篇的那种“主要人物”,而是着力于描写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芸芸众生”。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是全景式的人物扫瞄,是一幅鸟瞰式的社会人生图画。
上面的这些特点和变化,是服从于作者企图通过《钟鼓楼》来表现北京“市民”社会的风俗画,或说表现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态景观这一总体构思的。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钟鼓楼》没有给我们再现民族腾飞时期的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没有表现此伏彼起、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没有编织曲折复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没有塑造高瞻远瞩、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脉动是鲜明的(尽管还可以再加强点笔墨)。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平静的水流底下的生活的运动和变化,在生活之流中的“市民”社会各色人等的相互关系、矛盾纠葛和复杂心态,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他们的生活习俗、兴趣癖好、苦闷烦恼、向往追求等等。《钟鼓楼》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示了形成我们民族性格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因素,并且寄托着作者从《班主任》开始就形成的一种美学理想——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美学理想,他期待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谅互爱,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朝着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符合人的本质方向发展。从总体来说,《钟鼓楼》并没有耳提面命地向读者灌输某种生活的哲理,指示某种生活的方向;但是,它所揭示的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画面,以及在这幅画面中所蕴藏着的作者的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却能够启示读者去进一步地认识生活、认识历史、认识人,思考生活、思考历史、思考人。
有各种各样的小说。我想,《钟鼓楼》应该是属于这样一类小说:它未必有强烈的冲击力,但它能帮助人去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生,它对于人的影响将是深潜的。当然,也不排除它可能兼具有其他各类小说的作用。
这里,我还想就以议论入小说和以知识为小说这两个问题谈点浅见。跟作者过去的许多小说一样,这部长篇也有不少议论,有些议论是必要的,有些议论则是不必要的,是逸出于情节和人物的常轨之外的。其中也不乏思想的光彩,但它有损于这部小说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钟鼓楼》中还有不少北京的地理风物、民情习俗、历史掌故、历史知识的叙述和介绍,它们本身不无民俗学和社会学的价值;但是否需要大段大段地引入,却值得斟酌。
尽管这部小说存在着一些可议之处,但它在刘心武的创作史上却是一个突破,把它放在当今渐趋活跃的长篇小说群中,也自有其独异的光彩。从《班主任》开始,到《如意》,到《立体交叉桥》,到《钟鼓楼》,这是刘心武创作道路上的几个主要的阶梯,在每一个阶梯上他都有新的追求,从而都把他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作家的创新精神十分可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