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傅雷墨迹与学者风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7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傅雷墨迹与学者风范
  舒展
从《傅雷家书》、《傅译传记五种》和傅译《艺术哲学》等书成为我国近几年的畅销书的迹象,透露出一个可喜的消息,我国读书界、尤其是青年们的文化素质,正在向更丰富、更文明、更高洁的境界变化着,这无疑是主流。
凡是喜爱傅雷译著的读者,我希望您能去看看北京图书馆的“傅雷家书墨迹展”。凡是望子成材的正肩负着教育子女重任的父母,我也希望您去看看。作家、记者,直至健在的大学者,也值得去北图看看。看看这三百多件展品所浓缩的一座巨大的精神产品的工厂是怎样生产的。它比起看印成铅字的成品,会给您更深刻、更丰富,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印象。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傅雷衾影无惭瑚琏之器的人格学问,还可以目睹他那孜孜矻矻朝乾夕惕的工作态度。
傅雷的译文十五大卷,当看到译文的原稿墨迹,您会惊异、叹服,稿本的数量,远远超出成品。就拿《都尔的本堂神甫》这部小说来说,第一稿是十六开的钢笔小如四号字的草译本,一百四十四页;第二稿是毛笔誊清又用红钢笔修改过的译改本,一百七十五页;第三稿是犹如小楷书法范本的成品,装订得象一部线装艺术品。看这样的稿子,不但增长学问,而且能产生悦目健神的效果。真是:丹黄杂下凝心血,蝇头细批书灿然。再看《艺术哲学》,他从开本、版式、插图到用纸、装订、制版……一切技术性的细节,全部设想、设计得周到入微。连《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封面四种不同颜色,也有象征人生四阶段的深意存焉。
他估计到《艺术哲学》的出书周期会很悠长,为了使远在国外的长子早日受到教益,硬是将其中的第四编《希腊的雕塑》十三万多字,全部誊抄一遍寄出。他还把傅聪来信摘抄编辑成册,一编为学习经过,一编为音乐讨论(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好心的同志新近从抄家物资中发现的)。
“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十足地道的傅雷”。这是杨绛同志的中肯的评语。同时,从展品中,我又看到了傅雷性格的另一面:幽默(亦如杨先生所说:“傅雷还是有幽默的”)。比如1933年,傅雷自费印行卓别麟的艺术化身《夏洛外传》的卷头语就是明证。
这些珍贵的展品搜集起来真不容易。作为一个读者,不能不感谢那些志愿出借展品的藏书者:罗新璋、丁聪、范用等有心人。
这次墨迹展,没有大喇叭、乐队、致词、剪彩,却是傅雷风范的发扬:埋头耕耘,不事喧哗。然而它的精神效益,却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恐怕很难用价值去估量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