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眼睛向内 配套改造 武汉汽轮发电机厂走出一条少投入多产出的技术改造路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8
第1版()
专栏:

  眼睛向内 配套改造
  武汉汽轮发电机厂走出一条少投入多产出的技术改造路子
本报讯 记者龚达发报道:武汉汽轮发电机厂眼睛向内,配套改造,三年时间全厂近20%的主要设备得到技术改造,1984年由1981年亏损二百四十万元转为盈利二百一十三万元。
这个以生产中小型电站设备为主的大型企业,始建于1958年。全厂设备三分之二是大跃进、“文革”中的产物,不少设备无法使用。没有好设备出不了好产品。1982年开始,新任厂长余志安致力改革,组织一部分科技人员成立了技术改造研究所,对一些陈旧、落后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满足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1982年初,工厂接受了国家重点工程——红石电站五万千瓦的水轮机的生产任务。生产这种大型水轮机需要一台加工直径十米以上的大立车。添置一台这样的大型设备要六百万元,要等两年时间才能安装投产。他们积极想办法,仅花了二万多元,就把一台使用了二十多年的三点四米立车,改造成能加工十米直径大件的专用机床,加工精度达到部级优等品标准。
以前,这个厂生产发电机转子要到上海、四川加工,每台加工、运输费要十多万元。而本厂1974年就购进了一台加工转子的专用铣床,由于质量不好,废置十年。今年,技术改造研究所对这台设备进行了彻底改造,只用了一个多月、三万多元,就使这台价值七十万元的设备起死回生。
对一些使用多年、已经陈旧的大型机床,他们采取技术改造,恢复机械精度,应用微电子计算机改造控制系统,创造了旧设备加电脑的经验,收到了神奇的效果。这个厂前几年购置的一台数字程序控制气割机,性能不好,已不能使用。去年他们自己动手,只用了四千多元就研制出一台微电脑控制台,更换了数控系统,使老设备恢复了青春。
眼睛向内,配套改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小型发电机组已不适应需要。今年以来,他们又对现有设备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造,利用旧设备改制出一批高效能的专用关键设备,已基本形成二十万千瓦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