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不忘传统 着眼未来——科威特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19
第7版()
专栏:

  不忘传统 着眼未来
  ——科威特见闻
  中国记协代表团 萨本冀
5月11日下午,中国记协代表团飞抵海湾的科威特进行访问。在科威特,受到王储兼首相萨阿德、众议院议长艾哈迈德·阿卜杜拉·阿齐兹和新闻大臣纳赛尔·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的亲切接见。我们参观了设备现代化的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游览了名胜古迹,所到之处,都感受到科威特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七天的访问,使我们对这个国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科威特不但是个富裕之邦,而且是一个重传统、有远见的国家。
我们到达科威特机场已是下午六点多钟。当晚八点,新闻大臣设宴款待我们。当我们从下榻的希尔顿国际饭店赶到豪华的萨斯饭店时,没料到,宴会却设在一座木制的船形水上餐厅内。我们被引进这座木船的底舱,只见舱里挂着各种绳索、工具,吊着带玻璃罩的“油灯”,餐厅服务员穿着当年水手服装……这一切,使人恍如置身于一艘古老的航海木帆船内。宴会后,服务员送给客人一包纪念品,其中有一个缆绳结模样的长面包和一颗挂着标签的铁制船钉。
别致的餐厅,别致的纪念品,使我们感到格外新鲜。原来科威特是靠海为生的国家。木制的航海商船、客船、渔船和捞珠船成了科威特人的长年伴侣。近几十年,科威特发现并开采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成了世界有名的石油输出国,在最近十几年里,科威特很快富起来了,那种靠木帆船漂洋过海经商,在险风恶浪中打鱼、捞珍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来的是高大的楼房、宽广的高速公路、有空调的小轿车等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但是,科威特人不忘过去,不忘传统,木帆船成了国家历史的标志,成了民族传统的象征。在现代化的科威特市,到处可以看到木帆船的模型和图样。我们到科威特第一天用餐的那艘木船,正是古代木船“布姆”号的仿制品,是1979年用一万七千多方木材制成的,船长三十九点九米、宽十点三米、重四百一十五吨。在国家博物馆,一艘古代的木帆船被整修、复原后作为文物而陈列。在游客如云的费拉卡岛上,完整地保存着一处几十年前渔民的土房、生活用具和打鱼船,供人们参观。
科威特石油的收入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划时代的变化。在科威特市海边,国家花了五亿美元于1979年建起高耸云天的水塔。这组水塔分为主塔、中塔和小塔。主塔高一百八十七米,在一百二十米处有个圆球体。球体分两层,上层供瞭望,下层设餐厅,整个球体每半小时转动三百六十度。这个球体的下边,离地八十米处又一个更大的球体,也分两层,上层有三个餐厅,下部为储水仓,可容水一百万加仑。中塔高一百四十七米,塔的中部也有一个可容水一百万加仑的球形储水仓;小塔高一百一十三米,是个细长的尖塔,用于发电。主塔、中塔上的三个圆球体外边镶嵌着约五万五千块鹦哥绿色的彩绘金属板,阳光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赋予大塔无穷的魅力。
大塔成了科威特现代化的象征,国家电视台把大塔作为台标时时同观众见面。大塔把淡化了的海水输送到科威特城的各个角落,使这个没有一条河流、干旱炎热国家的人民吃上清凉的淡水。我们代表团被热情的主人邀请到大塔一百二十米处的“空中餐厅”就餐,隔窗俯视,一边是碧波千顷的阿拉伯海,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那行如流水的汽车群,壮丽景色尽入眼底。
设计别致、建造精美的大型游乐城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里有山有水,花草繁茂;有喷泉、雕塑,彩灯五光十色;有各式建筑和各种现代化的电动游艺设施。全城分三部分:阿拉伯世界、国际世界、未来世界。这里有根据《一千零一夜》故事设计布置的辛伯达航海和辛伯达魔术场、阿里巴巴餐馆、骆驼商队;有宇宙喷气式飞机、哈雷彗星、宇宙飞船、核粒子加速器;有远东餐厅、澳大利亚航行、美洲铁路、欧洲自动旅游、非洲航船……人们在这里不但可以回顾阿拉伯远古的历史,而且可以增进现代世界知识,展望未来。它既是一个娱乐场所,又是一个知识的课堂。
现实的富裕生活,促使科威特人想得更远,他们认识到资源终有一天枯竭,人才则永无穷尽的道理,对全国实行了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办起了大学,鼓励青年到国外留学,年长的教师到处受到人们的尊敬……科威特人民正在运用他们丰厚的自然资源并充分开发智力资源,建设美好的生活。
访问结束了,但那颗铁制船钉,却不时唤起我们对这个富饶的海湾国家的记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