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阅读
  • 0回复

着眼未来增添经济发展后劲 江苏为普及初等教育办实事 基础教育薄弱现状得到改变,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儿童入学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八多,年巩固率为百分之九十七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1
第1版()
专栏:

着眼未来增添经济发展后劲
江苏为普及初等教育办实事
基础教育薄弱现状得到改变,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儿童入学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八多,年巩固率为百分之九十七多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牟维旭、本报记者毕全忠报道:中共江苏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着眼于本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自觉地把抓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担负起来,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14%,年巩固率为97.68%。今年,全省各县均可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为今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1982年以来,江苏省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全国第一位。但是,1982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说明,十二周岁以上文盲占全省总人口的27.23%,高于当时全国23.5%的平均数,居全国第九位。文盲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薄弱。据统计,全省每个小学生占有的教育事业费居全国第十六位,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不相称。
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在制定江苏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专门就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他们看到,苏南经济发展快,教育水平高,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各类专业人才占职工总数的11.3%,而苏北则只有2.5%;苏南85.72%的小学生可升入初中,其中八个县已基本普及初中,而苏北则只有60.93%的小学生升入初中。教育落后,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苏北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四个市(包括27个县)乡镇工业产值之和仅相当于苏南一个无锡县的乡镇工业产值。经济的发展得力于以前智力开发的基础较好,今后,江苏经济要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势头,要有后劲,实现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就非从基础教育抓起不可。
在一次会议上,省委负责同志郑重地向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负责同志提出:要真正对经济工作感兴趣,肯钻研,就必须对教育工作感兴趣,肯钻研。
近两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自觉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基础教育。
制定地方法规,保护和促进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1984年6月,省政府提请江苏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的暂行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保证了基础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这两个条例规定:抓好基础教育,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同时规定:每一个家长或监护人都毫无例外地负有送自己抚养的儿童上学并受完初等教育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未受完初等教育的少年儿童或文盲中招工或收学徒。条例还规定了相应的惩罚办法。这两项旨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地方法规去年6月公布,今年1月1日正式实行,已产生很好的效果。
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去年,江苏省用于小学教育的经费为二点五亿元,比前年增加了13.6%;平均每个小学生占有的教育经费由前年的三十九点五四元增至四十五点九元,增加了16%。自1981年以来,全省用于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简称“一无两有”)的专款达五点六二亿元,其中二点三一亿元来自乡镇集体和群众集资。用这笔钱,修建校舍九百一十七万平方米,占现有校舍面积三分之一;增添了二百三十三万套课桌椅,平均每个班增加十二套。今年,全省将基本做到“一无两有”。
发展师范教育,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今年江苏省教育厅从自己掌握的教育经费中拿出四百五十三点六万元用于师范教育工作。其中一百六十五万元用于近两年新建的十一所师范学校。目前,这个省已有三十二所普通师范学校,基本形成了合理的师资培养布局。今年全省师范学校招生第一次突破一万人,在校生达三万人。以后每年有一万名师范生补充教师队伍,可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在积极提高苏南的同时,下功夫帮助苏北和其他地区的几个困难县办几件实事,把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搞上去。近年来,省财政厅不仅每年保证安排二千多万元经费帮助苏北解决“一无两有”问题,并且与教育厅密切合作,对这项工作检查督促。省教育厅去年下半年就拿出八百四十多万元帮助苏北发展基础教育。去今两年新建的十一所师范学校中,有三所建在苏北。还从苏南抽调了一批师范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配套支援苏北新成立的泗洪师范学校,组织苏北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到苏南师范学校进修。为了方便渔民和船民子女上学,各地还办了一些寄宿小学,让孩子们上岸住校读书。
由于采取这些措施,苏北和其他地区九个比较困难的县,儿童入学率很快上来了,其中已有八个达到了国家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