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向“外向型”发展的珠海特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3
第2版()
专栏:开放之窗

向“外向型”发展的珠海特区
本报记者 冯霄
“走向‘外向型’,努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特区经济才能兴旺发达。”不久前,珠海市委书记方苞对记者说。
与澳门毗邻的珠海经济特区,从旅游、商业入手,然后转向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一齐发展。近年来,初步形成了电子、纺织、制衣、轻工、建材等行业门类较多的新兴城市。为了给特区发展多积累外汇,珠海特区经济正逐步向“外向型”转变,扩大产品出口:
——一方面引进技术生产出口产品,一方面利用特区伸向国际市场的“触角”,把本地或内地的原料及初级品在特区加工增值,然后进入国际市场。塑胶制品厂生产的十二个品种、三十二种花式的塑胶珠帘,已销到希腊、新加坡等国家,并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洽谈业务。
——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基地,扩大出口。珠海每年外销蔬菜一万多吨,在澳门占有很大的市场。每年销往澳门的鲜花数量也很大,去年创汇达三百八十万港元。
——利用本地丰富的沙、石、土资源优势,增加外汇收入。特区正在海岛开办的石场,既增加了外汇收入,在一些外资办的石矿场还可获得相当的劳务收入。
由于珠海特区经济转向迅速,措施得力,今年以来已取得明显成绩,第一季度外贸出口收汇比去年同期收汇总额增长二成,与外商签订合资合作项目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
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出口创汇的潜力很大。珠海、天津等市增加出口创汇,一方面把原有企业创汇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一方面把内地的原料、初级产品加工增值后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这说明,只要开动脑筋,措施有力,出口创汇的路子是很多的。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