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牛肉城”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3
第7版()
专栏:

“牛肉城”记事
钟毓琳 张达干
图文巴,是澳大利亚一个只有七万九千人的小城市。这里几乎家家与牛“有缘”,不少人家养牛,有的办牧场,许多人在肉牛屠宰、皮革加工等行业工作。
我们一到这里,便被热情的主人邀请去参观该市的一个“牛肉城”。
“牛肉城”不是一座城镇,而是一家肉牛育肥、屠宰和饲料加工的大型联合企业。一到那里,便看到望不到边的大型牛栏,里面红棕色的牛群犹如红色的海浪在你眼前翻滚。
“牛肉城”内八个饲料塔巍巍耸立,一字排开,是这里最高大的建筑物。每个塔可储藏青饲料三千吨,饲料的进仓和出仓全部自动化。牛肉城有一个叫“饲料矿”的庞大饲料储藏库。它是一个掘地五米多深,二十多米宽的长沟。把玉米秆、高粱秆等放进去浸实,过一段时间后,再用铲斗车装运到饲料加工厂去。
“城”内有三个饲料加工厂。青饲料经切碎、清洗,加上大麦、向日葵和一种蔗糖的副产品后,再拌匀、蒸熏,制成一种带有甜味的混合饲料。经理说,这种混合饲料营养价值高,牛很爱吃。
后来,我们来到屠宰厂,只见一群牛一头挨一头地通过甬道,冲洗身体后,便被牵到甬道尽头的工人面前。工人拿着手提式高压汽枪,枪口顶在牛的脑门上,一扣扳机,啪的一声,庞然大物随之倒地。接着是用电锯将头、蹄锯掉,再沿着流水线用机器剥皮、开腔、剔骨、分部位割肉,然后用塑料袋包装,最后装箱送进冷藏库。每一道工序只有一两个工人操作,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活牛从一边进去,不久之后就成为纸板箱里的冻牛肉了。
事情真巧,我们到图文巴的这天正是该市种牛评选大赛的第一天。评选比赛场地是个跑马场,这时如同过节一样。场内既有牧场主的全家老少,也有来观摩取经的外地牧人,还有农学院的学生。
自1856年,一位牧场主发起种牛评选赛以来,除战争时期外,该市一年一度举行种牛评选。
评选赛不限制种牛的头数,但要由指定的兽医对种牛进行严格的卫生检疫,合格的才能获准参加比赛。评选标准极其严格,连牛走动时的步伐、节奏、走路气势和腿摆动的样子,都是判断优劣的条件。这次参加比赛的种牛有上千头,按照年龄、品种分成一百七十多个等级组。在三十二个赛区分别评选。每头牛的耳朵上挂着“身份证”——标明名字、出生时间、体重和“父母”的种别。
评选完以后马上宣布结果并发奖。除了“物质奖励”外,还有授予彩色绶带的“精神奖励”,紫色授给冠军,黄色授给亚军,红色授给第三名。当大喇叭宣布获奖种牛和它主人的名字时,主人给牛披上彩色绶带,牵着牛,手捧奖品,在掌声中得意地绕场一周。
昆士兰州之所以成为澳大利亚养牛最多的州,除了自然条件比其它州优越这个因素外,象图文巴这样的种牛评选赛对养牛业的促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