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群众的创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1-18
第3版()
专栏:

  群众的创造
李伯钊
在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中,以文艺宣传教育群众,收到很大的效果。的确,这一个多月来,每个人在思想上所发生的变化比平常一年,还要复杂些。文艺宣传在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上起了重要的、及时的配合作用。其中涌现了相当数量出色的群众创作。在教育群众方面,有显著作用的作品,就有八中刘国正的《青年游击队员》,北大的《只要山还在》,清华改编的《鸭绿江上》,师大的《王凤喜》,育英刘曜昕作快板剧《咱们要过好日子》,李传琇表演的快板《抗美援朝打倒鬼子享太平》等。这些作品,大都演出过十数次或几十次,以李传琇的快板为例,总共演出了四十八次。戏曲创作比较好,在演唱中流行的,就有王希明作鼓词《渔夫恨》,杜澎作《四枝枪儿》,工人李维廉作《讨血债》,关学增作《血债血还》,赵坚作评剧《陈玉梅上坟》,孙玉奎、席香远、辛大明合作相声《如此美国》,宋哲生、杜澎作小型歌剧《模范家庭》,刘沧浪作话剧《母亲的心》,郭奋扬作小秧歌剧《为了保卫生产》,于村作《兄弟之谊》。
参加创作的,有工人,学生,教师,戏曲艺人,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高度爱国主义的热情,紧张的赶制出来的作品,赶上了群众的需要,真正做到了“雪里送炭”。北京市文联及时搜集了这些作品(自去年十一月九日至十一月三十日止,搜集来翻印的作品有九十八件。)及时翻印成册,供应了首都四十余个表演单位。
首都同学们和教师们,带头创作,推动了全市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值得学习和表扬。为了深入抗美援朝宣传,我们应该介绍、分析、研究已经在群众教育中发生影响的作品,保存群众创作的成就,不断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整,能收更大的效果。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创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炼作品的艺术形式,则须要我们共同来研讨和解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提出下面一些意见来供商讨:
从我们现在选出的十五件创作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作品所选的题材,人物的形象,表演技术,及创作形式来看,比以往的群众文艺,有了新的发展。
作品共同的特征,都是企图以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教育人民,说明祖国应该热爱,值得热爱和如何热爱;从群众生活着眼,来反对美帝的侵朝行动,启发国际主义教育,说明和平建设、和平生活,是世界人民的希望,也是中国人民的希望,但是和平不是等得来的,而是靠争取,要辛辛苦苦,不怕牺牲的去争取;说明美帝是纸老虎,人民力量是无敌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一件事情分不开的两方面。取材方面,比较朴素真实,有不少的作者是写的真人真事,人物也是群众熟悉的劳动者、游击队员、朝鲜人、中国志愿军、被美机轰炸的渔夫、死难者的家属、工人、凶恶的美国兵等等。通过这些人物,反映出了侵略者和反抗侵略的尖锐斗争,激起了群众的同情、热爱、敬仰或者憎恨。表演的技术,一般很自然、朴素。最使人欢喜的,是同学们扮演游击队员、劳动人民、朝鲜人,比较逼真。由于表演者的思想、感情、生活,和群众打成一片,所表演的形象,和群众没有距离,完全摆脱了“学生腔”,即使扮演美国兵,也脱出了抗战的初期表演日本兵那一套公式。这些,我以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艺术形式,也比较很丰富,有秧歌剧、话剧、街头剧、歌舞剧、活报剧、快板剧、广播剧、诗歌、歌曲、评戏、鼓词、快板、相声等等。语言上也有新颖的创造,如《四枝枪儿》鼓词,新鲜、活泼、俏皮,不流于俗套;《讨血债》语言干净有力;《抗美援朝打走鬼子享太平》快板,语言轻快流畅,生动活泼,常常念一段,群众就不停的鼓掌一次。
在这次群众创作中,文艺专业团体及时的帮助与指导,显得不够。今后专业团体同群众创作活动,更密切地联系起来,一定可以使文艺宣传在爱国运动中对群众的教育作用收到更大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