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发展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应当怎么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4
第5版()
专栏:

发展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应当怎么走?
孙效良
多年来,我们想专业化,盼专业化,但实际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却象“进站的火车——叫得响,走得慢”。原因何在?主要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发展专业化生产的路子,不能按客观规律指导实践。
从“小而全”到“小而专”
发展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应当怎么走,从中原轧辊厂由“全”到“专”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到启发。
河南省许昌地区中原轧辊厂是生产磨粉机轧辊的专业厂。年产轧辊七万三千支,以质量好、价格低赢得了信誉,为河南、陕西、山西、浙江、四川、湖南等省的四十三家磨粉机厂采用。198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5%,成为生产磨粉机轧辊的一个主要厂家。
但是,这个厂原来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厂,而是一个“小而全”的工厂。先后曾经生产过切片机、煤气机、磨粉机、缝纫机、普通车床、手扶拖拉机等产品,基本上都是按“小而全”的方式组织生产的。因为质量不好,经济效益差,长期濒于亏损边缘。后来其它产品陆续下马,专门生产磨粉机轧辊,年产量1982年三万一千支,1983年四万九千支,1984年七万三千支,品种由一种发展为四种,规格由两个发展到六十七个。与此同时,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尽管几次降价,实现利润还是由1978年的八万元增加到1984年的八十五万元。
现在,全国五十四家生产磨粉机的主机厂中,已经有四十二家逐步放弃了自制轧辊,改为向中原轧辊厂购买。还有一些厂家要求用他们的轧辊,因生产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这个厂正在采取以下措施:(1)引进空心水冷轧辊制造技术,以便大幅度降低原材料消耗,缓解材料不足对增加产量的制约,并在性能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进行技术改造。热加工上工频炉和多工位离心浇铸机,冷加工上专用设备,锻造上模锻,用以扩大生产能力,减少废品损失,提高材料利用率;(3)增加测试设备。通过这些措施,计划在提高质量、水平的基础上,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十五万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进一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由按照“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组织生产,到按照专业化协作的方式组织生产,首先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在1979年的时候,中原轧辊厂面临着两种经营决策的选择:一是生产磨粉机;二是生产磨粉机的轧辊。他们总结了十多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认识到如果生产磨粉机,本厂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力量都难以与其它几个主要厂家相竞争;如果集中力量生产轧辊,则有可能争得领先地位,还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们确定甘当配角,不争“龙头”,在轧辊生产上形成自己的优势。
比行政命令更有效的吸引力
为了在轧辊生产上形成优势,他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抓提高产品质量,二是抓降低成本。
1978年的时候,中原轧辊厂生产的轧辊质量并不好,行业检查质量不合格,尽管生产数量不多,还是销不出去。后来他们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集中力量提高轧辊质量。一是提高质量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部颁质量标准要求,磨粉机轧辊的物理性能只考核硬度一项指标,他们自动增加了考核抗弯强度、挠度、冲击韧性、相对耐磨性等指标。二是充实检查测试设备。先后投资五十万元,购置了各种理化试验和计量检验设备,建立了试验检测中心。三是广泛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协作,改进材质、设计、工艺。西安交大、成都科技大学、沈阳机电学院、航天部703所、鞍钢轧辊研究所等单位,是国内在材料研究、铸造技术研究、轧辊设计等方面有优势的单位,与中原轧辊厂都有技术协作关系。他们共同研究的成果很快用于生产,其中有三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通过这些措施,轧辊质量大大提高。1984年行业检查,合格率达到100%;相对耐磨性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寿命大大提高;面粉中的磁性金属含量,部颁标准规定每公斤面粉不能超过0.003克,他们降到0.0024克。
质量提高的结果,一方面是减少了废品损失,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信誉,吸引了更多的定货。随着产量的增加,又降低了成本中的相对固定费用。例如,35型磨辊1980年每支固定费用为七十四元,1984年下降到三十点一元。1980年以后,轧辊由统一定价改为浮动价格。他们为了扩大市场,随着成本大幅度降低,几次降低了出厂价格,这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定货,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创造了条件,形成了良性循环。正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一个又一个的主机厂放弃了自制轧辊,中原轧辊厂也一年又一年地增加了产量,从而打破了“大而全”,发展了专业化。
这种经济因素对专业化的推动力量,是任何行政命令所无法比拟的。
几点启示
从以上促成中原轧辊厂由“全”到“专”的基本情况,结合近几年机械工业专业化改组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几个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第一,发展专业化生产要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是技术进步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坚持技术进步过程与发展专业化协作过程的统一,不能脱离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可能要求发展专业化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专用加工设备和自动生产线的出现,要求把不同类型机器中的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的零部件集中大批量生产,叫做“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这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还可以使一个主机厂进行多品种生产,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我们目前所说的发展专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发展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生产。
为什么在手工业时代和以通用加工设备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没有出现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因为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发展生产专业化问题上必须采取两条方针:一是发展专业化生产要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经企图通过零部件扩散的途径来实现生产专业化。但是,许多主机厂的零部件扩散出去以后,接受零部件扩散的工厂并没有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仍然采用通用设备进行生产。结果,不但没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反而降低了质量,增加了成本。其根源,就在于不认识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与技术进步的过程应当是统一的。
二是要根据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实际可能来要求专业化生产的水平。由于原有基础和客观条件不同,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以至各个企业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水平也就不同,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有的要求发展零部件专业化,有的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产品专业化。过去往往提出“一刀切”的要求,结果费了好大劲去“组织”专业化生产,但由于没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得不到实际效益。发生这类问题的根源,也在于不认识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与技术进步的过程应当是统一的。
第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要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社会条件。
发展商品交换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发展专业化的需要来说,至少要做到两条:一是改革统配调拨的体制,实行商品的自由购销。因为在这种体制下才能不受地区和部门统配产品的限制,主机厂从哪里购置零部件都可以,零部件厂生产的零部件卖给谁都行,这样才可能形成零部件的集中大批量生产。二是改革统一定价,实行价格浮动的体制。只有这样,零部件生产厂才能自主地随着成本的降低而降低售价,使主机厂和零部件厂都能得到好处。
磨粉机轧辊的生产专业化之所以得到发展,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了市场调节和价格浮动,从而使双方都从生产专业化中得到了好处。以2235型轧辊为例,主机厂自制成本一般为每支一百九十元,而中原轧辊厂只一百五十一元。随着成本的降低,他们降低了售价,以每支一百八十一元的价格出售,还有三十元的利润。对于主机厂来说,外购比自制每支节约九元。由于对双方都有好处,专业化生产自然就发展了。
没有商品交换的发展,就没有生产的专业化。因此,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采取两项政策:一是坚决取缔任何形式的市场封锁,所有零部件都实行企业之间的自由购销;二是坚决实行浮动价格,在竞争中淘汰那些分散落后的生产厂点,这本身就是对专业化生产厂的最大支持。
第三,要用经济利益吸引和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发展。
所谓经济利益的吸引,从广义上说应包括这样三项:一是零部件生产厂的产品质量必须比主机厂自己生产的好;二是交货必须及时,而且要有保障;三是零部件生产厂产品的价格必须比主机厂自己生产的成本低。质量问题比较单纯勿需多说,价格问题需要展开论述。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还是先解剖一个实例。有一个生产195型柴油机的工厂,配套用的机油泵原来是自己生产的,成本每只七元。后来扩散给另一个厂生产,专为这个柴油机厂配套。由于批量并未加大,工艺并不先进,成本也是每只七元。如果以七元的价格出售,主机厂虽未因此而在经济上蒙受损失,但也未得到任何好处,更重要的是机油泵厂将无利可图,不愿生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出路只能是创造条件,让零部件生产厂大大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做到零部件的出厂价格低于主机厂自制的成本,又高于零部件厂的生产成本。为此,需要采取两项政策:一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植一批零部件生产厂,对它们进行技术改造,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为降低成本创造条件;二是不能让一个零部件生产厂只供应一个主机厂的需要,而要面向社会,从而增加生产批量,通过集中生产降低成本。有了这两条,零部件生产厂的成本才可能大幅度降低,从而做到以低于主机厂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同时又有利可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