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葛洲坝工程是成功的杰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5
第2版()
专栏:

葛洲坝工程是成功的杰作
新华社记者 喻权域 王海征
今年春天,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指责。为了弄清情况,记者到葛洲坝工程实地采访。很凑巧,由各有关部、委、省、市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国家验收委员会,正在那里进行鉴定验收。二十七名委员一致签署的鉴定书下了结论:“葛欧坝二、三江工程的设计是合理的,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三江通航工程运行已经正常,工程建设是成功的。”从事工程建设的同志都知道,要得到这样几句评语多么不容易!
不是碍航是利航
葛洲坝工程大坝截流前,通过这段江面的年货运量约为三百四十万吨。据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统计,1984年葛洲坝船闸过船六万六千六百多艘次,客运量一百七十七万人次,货运量达五百五十二万吨,比截流前多60%。
据了解,葛洲坝船闸的过船能力比现在的实际通过量高得多。也就是说,并非船闸限制了宜昌以上的川江航运,恰恰相反,是目前的航运量满足不了两座船闸的“胃口”。
社会上流传的关于葛洲坝船闸不好,四年当中“断航”一二百天的说法,是不真实的。葛洲坝第一期工程之所以修建两座船闸(现有二号、三号船闸,正在修建一号船闸),目的之一是在船只过往高峰时保证航运,目的之二是便于船闸轮流维护、检修。这和高层楼房安装两部以上的电梯是同一道理。不能把船闸轮流休息、维护、检修,以及船闸等船的时间说成“断航”,因为有另一个船闸在运行,这一段江面的航运并没有“断”。按设计规定,葛洲坝平均每年停航值(即两闸都停航,这段江面不能过船的日子)为九天半。据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给记者提供的材料,实际情况是:1981年建成半年停航七天,1982年停航十六天,1983年停航三天,1984年仅停航二天,合计停航二十八天。停航的原因主要是洪水过大,江上已无船只航行;其次是冲沙需要停航。真正因机械故障两闸同时停止运行的时间是极少的。
过去,三峡航道洪水流量达到三万多立方米/秒时就要封航,禁止船只通行,每年约封航一周至半月。现在,只要洪水流量不超过五万立方米/秒,船只通行无阻。这说明葛洲坝工程对航行是有利的。
利航的第二个方面,是葛洲坝工程把水位抬高了二十米,使大坝以上一百二十至一百八十公里的西陵峡河道变宽、变深了,原有的二十五个暗礁、险滩,有十九个被淹没。记者于5月8日乘船逆水考察这一段航道,只见来往船只穿行如梭,两船交会时各走一边,并不减速。船工对记者说:过去从葛洲坝到上游牛肝马肺峡一段,只能单线航行,有船上就不能下,有船下就不能上;现在,这一“瓶颈地段”已能双向航行,从葛洲坝直到川鄂交界的巴东,都可以双线行船。
记者在北京还听到一种议论:“船闸虽好,毕竟要耽误一些时间。”记者这次乘江渝十三号轮船自重庆东下,经过葛洲坝二号船闸(世界最大船闸之一)确实费了四十分钟,因为要等三艘轮船到齐才过闸。据了解,平均每一闸次为四十至五十分钟。但是,由于葛洲坝以上河段的航行条件改善了,从宜昌至巴东区段内,上水可节省七小时,下水可节省三小时。增减相抵,还是节省了时间,只是坐船人自己感觉不到罢了。
由于河道的改善,使船只上、下水的单位马力货运量大大提高,航运费用显著下降。地方船队从宜昌到巴东每千吨公里的航运成本,已由八十五元降至三十九元二角五分。据分析,其中有十八元四角是因航道改善而降低的。这是利航的第三个方面。
“束水冲沙”基本成功
修建葛洲坝工程时,我国水利水电技术人员吸取了国内外多泥沙河流上建坝的经验教训,改用我国传统的“束水冲沙”经验和建国以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解决泥沙问题的措施是:“静水通航,动水冲沙,辅以机械清淤”。
具体办法:一是设置防淤堤(类似都江堰的鱼嘴),把上游来的泥沙(平均每年约五亿多吨)大部分驱赶到二江泄水闸冲走;二是设置冲沙闸,利用“束水冲沙”原理,把滞留在引航道内的泥沙(每年约二三百万吨)冲走;三是机械清沙,对于藏在死角里和板结在河床上的冲不走的泥沙,用挖泥船清除。
通航近四年,共开动冲沙闸十一次,每次十至十三小时;用机械清走泥沙七十三万立方米。现在引航道中残留的泥沙很少。
葛洲坝二江电厂投产后,从来没有换过一次水轮机。水轮机受到的泥沙损害在正常值以内。一至三号机组大修时,对叶片进行表面探伤检查,也未见异常。
实践证明,葛洲坝工程对泥沙问题虽不能说解决得“十分圆满”,至少可以说“基本成功”。
高效益的发电站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仅就发电一项来说,就很合算。
这个工程的总投资预算为四十八亿四千八百万元。已经完成的第一期工程共用去二十四亿七千一百万元。从1981年7月30日起,七台机组相继投产,到今年3月31日共发电一百八十三亿度。按国家不变价格计算,发电收入十二亿元。也就是说,相当于一期工程投资的一半左右(未算利息)。去年的发电收入为四亿六千万元,今年也不会低于此数。今后,大江电厂的十四台机组将陆续投产发电,预计到1989年葛洲坝工程全部竣工之日,即是发电收入相当于全部投资之时(未算利息)。
单位电能投资,是衡量电站效益最重要的尺度。在这方面,葛洲坝电站更为有利。国家在1982年详细审定过八个水电站的经济效益,由于这些水电站大都修建在山区,平均年利用时间为三千八百五十四小时,平均每度电能的投资为零点三七四元。葛洲坝电站横断长江,平均年利用时间长达五千七百八十三小时。因此,每度电能的投资只有零点三零八八元。
葛洲坝电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它位置适中,离用电户近,比山区电站少花输电费用。这也是经济上的一大优势。
1981年葛洲坝大江截流成功的消息,曾经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这几年的实践进一步证明,葛洲坝工程是我国人民足以自豪的一大杰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