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封建的魔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6
第8版()
专栏:

封建的魔力
昭阳
冯至同志多年没有发表新诗了,最近喜读他的《新绝句十首》(《诗刊》5月号),其七为《宫制糕点》:
有一种咬不动的糕点,
为倾销贴上“宫制”的标签;
难道封建还有那么大的魔力,
把石头也变成海绵?
封建不能把咬不动的“宫制”糕点变得酥软可口,不等于它在别的领域就不可能“把石头变成海绵”,俘虏过来为它所用;就是石头,不是传说秦始皇也可以鞭之入海吗?
而“宫制”的标签之能具有广为招徕的魔力,正说明“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封建皇帝的门楣还不失为龙门,攀龙附凤也就不足为奇。
不然,在颐和园里的大戏台,何必于慈禧和光绪的蜡像之外,还有穿梭的宫女、守门的“宫男”?——那该就是堪称“国粹”的太监吧?收费三元,可见虽非龙子龙孙,单是宫女、太监就足以使门票“声价数十倍”的。
然而,我们的顾客或游客必然会得到精神上的补偿。在一片古色古香中,浸淫于思古之幽情;无论是吃所谓宫廷糕点的时候,或是巡礼大戏台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感觉怎么样?比起当年逛故宫要在金銮殿宝座上试坐一下的老一代“陈奂生”来,其滋味为何如?舒服,还是不舒服?
试想,走进仿古的园林,听着丝竹管弦奏出的古曲,从“彩袖殷勤捧玉盅”的古装侍女手里接过茶杯的今人们,那飘飘然总是通向“暖风熏得游人醉”时倚翠偎红的公子王孙,不会以勾栏院里的小二自况吧?正如在“红楼梦热”里,大概都“热”在自命为贾宝玉,而他们心目中的宝玉,不过是个到处吃胭脂的、“衙内”式的纨绔子弟而已;却不知冯至同志在另一首新绝句里已经告诉我们:
有人在兴建大观园,
按照红楼梦的蓝图。
贾宝玉正走南闯北发横财,
他说,“我没有工夫去住。”
来“发横财”而还“有工夫”思古、怀古、访古的人们,我以为不必费神去找“仿古”的园林。封建的残陶碎瓦随处可见,要体验封建时代的况味和情趣,难道还需要买门票?
十年动乱中的“山呼万岁”不是声犹在耳?全国性的报纸上不是不久前还把县级干部尊为“父母官”吗?
离开黄果树,返回贵阳途中,公路左侧有一家春联是:“皇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私处处春”。我毫不怀疑歌颂的是经济搞活后的农村现状,然而今日何日?在这里不是足以见出封建的魔力之一斑吗?
附带声明:一,我不反对在旅游点搞“仿古”建筑,接待访古旅游。对于寻找“异国情调”的外国人,确也是“越是中国的则越是世界的”。
二,请勿追究滇黔公路上那一家住户和写春联的人,那条春联虽有封建色彩,但窃以为该户绝非有意宣扬腐朽思想。他们连吃“宫制”糕点的妄念都没有,只是想当个太平百姓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