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解决看病、住院难的出路——沙市经验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7
第3版()
专栏:述评

解决看病、住院难的出路
——沙市经验的启示
本报记者 白筠
看病、住院是我国城乡的一大难题,人们为此伤透脑筋。最近,参加全国中小城市文明卫生建设经验交流会的代表惊奇地发现:这一难题在湖北省沙市市得到了基本解决。据1984年统计,该市每千人口占有病床数十张半,每千人口中有卫生技术人员十三点二四人,其中有医师三点四五人。这一比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接近较发达国家的水平。全市人民看病不难,住院不愁。
沙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人口二十四万多。近几年,沙市工业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比较好。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近十七亿元,上缴两个亿,财政收入一亿元。沙市市政府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看作是自己的基本职责之一,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卫生事业的投资。解放以来,卫生事业的投资平均占财政支出的8.79%,最高年份曾达到12.5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财政用于卫生部门基建和设备购置的投资共达六百六十九万余元。近几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医疗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近三万平方米,其中有些项目曾在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多次,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安排。市政府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布局,把它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1984年与1978年相比,沙市的医疗机构增加了五十三个;病床增加了八百一十二张,增长了45.43%;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一千一百四十九人,增长了50.14%。初步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各个专业基本齐备的医疗卫生体系。
沙市为什么舍得花钱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沙市的领导回答:看病、住院是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保护劳动力、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什么舍不得花钱呢?沙市的经济腾飞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有效的医疗卫生工作也为沙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在许多城市里出现的那种畸形状况:一方面,人口剧增,城市规模膨胀;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有减无增,群众为看病、住院难而叫苦连天。
许多与会代表结合沙市的经验,向记者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同步才能协调。他们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之间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卫生事业的规模应该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医院病床、医务人员的数量应该与城市人口的数量相适应,这样,卫生事业的供需关系上才能出现一个协调的局面。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谁忽视它,谁就会受到惩罚。当前,在医疗供需关系上出现的尖锐矛盾,正是前些年我们忽视这一客观规律的结果。
当然,强调同步增长并不意味着只走增加国家投资这一座“独木桥”,沙市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也注意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他们提出:百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及其它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医疗机构。到目前为止,沙市已办起职工医院或医务室二百五十八个,计有病床六百六十六张,占全市总床位数的27.56%。为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卫生部门也在挖掘潜力上做了许多工作。他们从大局着眼,合理安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年解决一个重点,并开源节流,自筹资金,解决一般的修缮、小型设备的购置等问题。
当前,全国五十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有一百九十多个,占全国城市的80%左右。据有关方面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中小城市将要发展到四百个,城市人口将增加到二亿八千万至四亿。面对这种情况,鉴于过去的教训,与会代表认为:有关方面在规划城市的同时,应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统筹安排。根据一般经验,在保证初级卫生保健的前提下,城市每千人口床位比例应在七张以上,医师(不包括中级人员)应在二人以上。这样,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才有希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