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五四时期的进步社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8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五四时期的进步社团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风起云涌的五四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进步社团。这些由当时先进青年组织的团体,积极研究和传播新思潮,探索社会的改造,开展爱国活动,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时期出现众多社团,有其社会根源。辛亥革命后,中国徒具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袁世凯在政治上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竭力复辟封建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提倡尊孔,刮起一股复古逆流。中国人民依然呻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之下。真是“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1915年,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向封建的旧思想、旧伦理、旧道德展开猛攻,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这场新文化运动使广大青年受到了启蒙教育,激发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革命高潮的勃起,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先进青年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中不仅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民族解放的信心,也看到了“民众大联合”的威力,开始认识到民众大联合也是我们中国挽救危亡、改造社会的一个有效方法。于是,“五四”前后许多青年纷纷组织起来。因此,五四时期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进步社团,可以看成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产物。
在五四时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社团有:
新民学会 它是五四时期出现较早的一个社团,其成员虽都是湖南青年,但影响远远超出了湖南省界。1918年4月14日成立时,基本会员有二十一人,1920年底发展到七十余人。毛泽东、蔡和森是新民学会的主要发起人,成员还包括李维汉、向警予、蔡畅、谢觉哉等。学会初建时,“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当选为学会干事的毛泽东力争把它建成一个革命团体,主张不出风头,脚踏实地,多做实际工作。在他努力下,新民学会成了湖南革命运动的核心,在五四运动、驱张运动(驱逐军阀张敬尧)以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半淞园主持在沪会员会议,讨论确定学会的态度是“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同年7月,旅居法国的会员在蒙塔尔集会,议定学会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但在改造方法上出现分歧和争论:以蔡和森为首的革命派主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改良派则反对走十月革命道路,主张“温和的革命”。毛泽东12月1日去信,对蔡和森等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1921年1月,在长沙的会员召开新年大会,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重申学会方针应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批判了形形色色的改良主义,认为最宜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毛泽东还和蔡和森通过书信来往,为创建共产党做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会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后,新民学会便逐渐停止了活动。
少年中国学会 是“五四”时期一些不满现状、主张社会改造的青年组成。昔日马志尼在西方创造“少年意大利”的历史令他们向往,他们立志在东方创造一个“少年中国”。1918年6月30日发起筹备,翌年7月1日正式成立。发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钊、陈愚生、曾琦、雷宝菁、张梦九。王光祈是学会初期的主要负责人。这个学会存在达六年之久,先后入会的有一百二十多人。总会设在北京,在南京和成都设有分会,国内许多省份都有它的会员。在国外,旅居法国的会员最多。学会出版的刊物有《少年中国》(北京)、《少年世界》(南京)和《星期日》(成都)。会员思想比较庞杂,随着革命发展,内部分化日趋严重。学会中的左翼,有李大钊、高君宇、黄日葵、恽代英、毛泽东、张闻天、赵世炎、沈泽民等,他们都主张共产主义;中间派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倾向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王光祈;右翼则是后来国家主义派的骨干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余家菊等。1925年五卅运动兴起后,学会中的左右两派已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少年中国学会便无形中解散,停止了活动。
国民社 1918年5月,广大中国留日学生因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罢学归国后,曾在上海成立了学生救国团。5月21日,北京两千多名学生前往新华门总统府请愿,要求取消中日军事协定。这次请愿虽无结果,但学生们却组织了起来,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当年暑假,救国会代表许德珩等南下联络,得到了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学生的积极支持,最后成立了全国性的学生救国会。为便于开展活动,救国会成员于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国民社,1919年1月创刊《国民》杂志。国民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的支持,团结了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会员近二百名,其中许多人都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中的骨干和组织领导者。
新潮社 是北大学生组织的一个社团,主要发起人是傅斯年、罗家伦。该社1918年11月19日开始成立,1919年元旦创刊《新潮》月刊,1920年8月15日正式改成学会。成立时会员二十一人,1919年底发展到三十七人。《新潮》创刊后,协助《新青年》大力鼓吹“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它宣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潮》第一卷在一年内曾重印三次,可见其当时的影响是不小的。但是这个刊物也存在着严重的改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对民族文化遗产完全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化,傅斯年、罗家伦等跟着胡适进一步向右转。“五四”后不久,傅、罗先后出国留学,新潮社便渐渐地销声匿迹了。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也是北大学生组织的一个社团,主要发起人是邓中夏、廖书仓等。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黑暗落后,是因为人们的知识缺乏,教育不普及,“想要改革社会,自然要从灌输人民知识上入手”,而“中国劳动阶级的人,识字的不多,所以现在第一步的方法,就在乎讲演了。”显然,讲演团当时是想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它于1919年3月成立,到1925年结束活动,会员曾发展到六七十人。开始,他们在城市街头不定期讲演,继而利用官立讲演所定期讲演,1920年春假后又开始到通州、丰台、长辛店等地工厂农村讲演。讲演内容,起初主要是民主自治,破除迷信,提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反对封建的家族制度等;五四运动兴起后,讲演内容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进行反日爱国宣传。这个社团的成份虽然也比较复杂,但其领导机构一直掌握在左翼青年手里。邓中夏长期担任该团的编辑干事和总务干事,负责实际领导工作。北京大学早期的共产党人大都是这个讲演团的成员。邓中夏等后来去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开展工人运动,就是利用讲演团的名义。
觉悟社 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天津男女学生的组织是分开的。随着斗争的深入,学生运动中的骨干迫切感到需要打破男女界限,建立统一的组织。于是,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诞生了。当时社员有二十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马骏、刘清扬、谌志笃等。这个组织比较严密,发展新社员必须有三名以上社员介绍,由全体社员讨论决定。社内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们对外废除姓名,用抓阄办法决定每人的代号,如周恩来抓到五号,代号就是“伍豪”;邓颖超抓到一号,代号就是“逸豪”。1920年1月该社创刊《觉悟》,只出了一期。其中的《觉悟的宣言》等,是由周恩来撰写的。不久,周恩来、郭隆真等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觉悟社便转入了地下。
此外,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武汉的互助社、利群书社,北京的工读互助团等,在五四时期也都比较著名,影响较大。 (李义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