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福建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注意在实践中培养青年职工 提高职工素质 做好出口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6-29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注意在实践中培养青年职工
提高职工素质 做好出口工作
本报讯 记者韩祝平、杨传春报道:福建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注意提高青年职工的素质,造就一支业务骨干队伍,使纺织产品打进了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0年至1984年,这个公司的出口创汇平均每年递增47%;今年1至5月,已完成全年出口计划的63%,比去年同期又增加85%。
福建是个缺乏纺织品原料的省份,棉花、棉纱、棉布都要从外省市调入,五年前几乎没有纺织品出口业务。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成立时,不但业务是新的,而且人员也是新的;二十几个职工、干部,平均年龄二十六七岁,业务生疏。面对这样多的困难,这个公司的领导认为,青年人勤奋好学,事业心强,敢想敢干,只要注意培养,大胆使用,就能成才。
这个公司培养青年的方法有点“与众不同”,他们并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而是“先用起来再说”,“逼”着青年人在实践中摸索、学习、提高。1977年从广东外语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孔素群,1980年开始搞服装出口业务,当时她二十三岁。刚刚学了一点业务知识,领导就派她单枪匹马去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逼着她熟悉谈判程序,寻找客户,掌握行情。虽然这一次成交不多,但她学到了很多东西。时隔不久,她又一人去上海参加交易会,不但成交额大,经济效益较高,而且使福建服装只能销给山区农村的历史从此结束了。现在,小孔已担任服装科负责人,这个科今年1至5月的出口创汇已完成全年计划的130%,比去年同期增长1.4倍。
而今拿着现成的样品推销,对于新时期的外贸工作者来说,是很不够的。因此,福建省纺织品公司要求青年人熟悉业务,了解省内生产水平和国际市场信息,把省内没有但是有能力生产的样品,接受下来组织生产,增辟创汇门路。今年3月去中东开辟业务的是吴静波,是个二十三岁的姑娘。她到了中东后,国内的样品却意外地没有到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姑娘没有慌张,她主动地找客户,逛市场,很快摸清了当地的行情,然后,她向客户详细介绍福建的生产水平和各类商品的价格等,按客户提出的样品核算、谈判,签订了成交额很可观的针棉织品供货合同,换汇水平也比较好。这样,第一炮就打响了。
现在,福建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已有很多青年人担任了科级和公司里的领导,这个职工干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一岁的公司,摸到了“立足福建,积极引进”的路子,出口创汇势头越来越好,许多熟悉他们的同志都称赞他们是“年轻的公司,有为的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