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1
第5版()
专栏: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刘国光
建国三十五年来,经济理论工作总的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回顾起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到五十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的情况是学习和普及。在1955年前后,经济学界开始试图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研究》创刊初期,同当时的《学习》杂志等一起,以大量篇幅开展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讨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第二个阶段,从五十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六十年代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联系我国的实际,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比较大的进展。1956—1957年,经济学界着重讨论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问题;在讨论中,有些经济学家已经敏锐地对传统经济体制开始暴露出来的某些弊端,从理论上进行了一些剖析,提出了改进的设想,孙冶方的著名论文《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就是在《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发表的。1959年,在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界更大规模地开展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速度与比例等问题的讨论。到六十年代初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学界又重点开展了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社会主义再生产三大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对贯彻八字方针起了积极作用,并且从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经济理论研究日益显示其对经济实践的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从六十年代上半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2年秋天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愈来愈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造成了困难,“文化大革命”更使经济科学的理论研究完全陷于停顿,经济学界备受摧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马克思主义谬论泛滥成灾,经济理论的是非完全颠倒。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拨乱反正”,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指引下,经济学界获得了新生,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密切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在这个阶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和探讨了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问题、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问题、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微观调节问题、社会主义流通问题以及价格、工资、金融、外贸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等等。在讨论中,许多问题程度不同地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集中了全党的集体智慧,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拓,是又一次有力的推动。
在这个阶段,除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还开辟了许多新的学科,如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等。同时,在经济研究领域引入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开始探索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们同国外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发展,对国外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评论正在逐步加强。
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经济理论队伍也不断壮大。除了经济专业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以外,各个经济学科成立了许多经济学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团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1984年底,中国“经团联”联系的团体会员,已超过三百五十个,约五万人。当然,对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个队伍还太小。所喜的是,在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带动和提携下,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中年经济理论工作者正在茁壮成长,发挥其骨干作用,又有成批成批的后起之秀不断涌现,开始结出喜人的成果。经济学界后继有人。只要我们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指导方针得当,组织、协调又搞得比较好,能够使老中青三辈经济理论工作者取长补短紧密合作,这支队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回顾建国以来经济理论研究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到,要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健康发展,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二是百家争鸣自由讨论的气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思想路线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是经济科学得到空前发展的重要保证。
理论来自实践。只有重视从实践中提出的新的理论问题,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从实践出发,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经济过程,才能认识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概括出新的理论观点,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政策性建议,使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经济科学的学科建设,也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真正科学的理论体系。当然,要很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经济理论工作者要下决心不断端正治学态度,要摒弃那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方法,要在深入实际从理论上解决实际生活提出的问题上下苦功夫。另一方面,经济领导部门也要为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他们创造接触实际经济过程的各种机会,这不仅对经济理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归根到底也有助于经济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明显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还存在的经济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这样一种状况,看来有必要考虑怎样从科研体制的改革上促使和保证研究工作者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发展文化、科学的基本方针。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说,百家争鸣尤其重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总的说来还处于试验的阶段,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不成熟性是必不可免的。这就需要整个经济学界同心协力,用集体的智慧“攻关”。当然,通向真理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有益的。学术争论就是切磋琢磨的一种方式。只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会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至于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有时在这个问题上,有时在那个问题上出现一些失误,应该说是在所难免。要倡导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不搞什么“大批判”。即使属于真正的错误观点,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也应该坚持说服教育,不打棍子,不戴帽子。这不仅有利于一时持错误观点的同志自己改正,更重要的,是创造理论探讨的良好气氛,鼓励经济理论工作者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经济理论研究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此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一整套不合乎实际的传统观念就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些基本范畴也需要重新研究。过去在政治经济学中一直被忽视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更需要加强。整个经济体制及其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自然经济的和产品经济的影响,更好地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还是尚待继续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们召开这次讨论会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来讨论,在回顾和概括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继续探索的方向,对今后更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有所推动。
(本文是作者在《经济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时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的开幕词摘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