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自强精神铸成“金字招牌”——上海石化总厂出国人员的风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2
第2版()
专栏:

自强精神铸成“金字招牌”
——上海石化总厂出国人员的风貌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对外经济活动,有“金字招牌”的美誉。十多年来,这个厂派遣了一批又一批人员到十六个国家和地区,执行设计联络、设备检验、实习培训、技术考察、回访交流等任务。每一批出国人员都兢兢业业,严守纪律,努力学习,出色地完成任务。“金字招牌”凝聚了上海石化总厂出国人员的理想追求和纪律素养。
自强学优的最低一级代表团组受到高级礼遇
1982年11月的一个夜晚,在芝加哥德斯普兰斯的一家饭店里,美国环球油品公司为上海石化总厂芳烃联合装置赴美实习组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嘉奖仪式,庆贺三十多名中国实习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在热烈的掌声中,培训中心经理宣布:为表彰上海石化总厂实习生优异的学习成绩,环球油品公司除了向每个中国实习生颁发结业证书以外,还破格奖给每个中国实习生一条印有公司标识的印花丝绸领带。据了解,这条象征着荣誉的领带是这家公司的一种特殊奖品,只有在公司连续工作七年并且作出成绩的人员才能得到。
事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代表处经理黄仰萱说:“按规格,实习生是最低一级的出国团组,但上海石化总厂的实习生由于表现出色而受到环球油品公司的高级礼遇。”
上海石化总厂的这批实习生,半数是一般操作工,年龄不满三十岁,在这以前没有出过国。他们出国不是为了“开洋荤”,而是怀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出国前,他们充分学习消化有关技术资料,了解有关情况,对有关技术进行了讨论,列出了二百一十一个问题。到了美国,他们没有游览闹市、名胜,两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全在市郊度过,晚上学习到十一点,早晨五点就起床复习,节假日也不休息。
环球油品公司培训实习生相当严格。第一周是分专业讲课,教师每讲完一段都要求学生提问;如果学生不提问,他就要反问。上第一堂课时,中国实习生没有一个提问,美国教师就一连向中国实习生问了十几个问题,中国实习生都对答如流。这使美国教师惊异。第二天,教师就加深了讲课内容。实习结束的一天,进行了历时六个小时的考试,考卷有十三张之多,中国实习人员的考分全部在八十分以上。美方满意地说:“在我们已经培训过的实习生中,你们学习得最好。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模拟装置上操作,人家要学一个月,你们一个星期就掌握了。我们现在不是把你们当操作工来培训,而是当教师培训。”
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标准
1983年3月中旬,上海石化总厂涤纶厂万吨弹力丝车间一个自动化设备实习小组到日本实习。日方安排的实习工厂分散在七个城市,他们就把城市间的转移都放在晚上和休息日,早上吃几片面包或一袋方便面就进厂工作。他们居住的旅馆室内有彩色电视机,但是顾不上看,每天学习到深夜,消化当天的学习内容,列出第二天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好几次,他们拉住日本技术人员不停地提问,饿着肚子把“下课”时间推迟到晚上八九点钟。
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这是上海石化总厂每一个出国团(组)自觉遵守的准则。这么多年来,总厂派出的每一个出国团(组)都有节余的外汇上缴给国家,最多的上缴外汇79%,最少的也上缴了36%。没有一个团(组)借出国机会用国家外汇旅游观光、购买私人物品。
1982年三、四月间派往联邦德国的芳烃联合装置实习组一行二十五人,分成七个专业组,分头去了四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五家同类工厂、三十家制造厂和一家专利公司学习。活动区域分散,实习地点更动频繁,他们能坐公共汽车的不坐出租汽车,能坐火车的不坐飞机,住房都选择最普通的。结果,节余了40%的外汇上缴给国家。
与此相反,他们的实习收获远远超出了出国前的预想。他们在英国卜内门公司实习变压吸附装置操作时,受到教师自愿义务培训。指导中国实习生操作的是这项工艺的开发者之一、操作手册的编写执笔人瓦格曼斯。他看到中国实习生对自己讲授的理论都能听懂、消化,对正常操作和事故处理掌握得相当熟练,还能有条不紊地提出很有水平的问题向他请教,感到非常满意。瓦格曼斯调试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时,实习生求知心切,要求增加这个方面的学习内容。瓦格曼斯很乐意地接受了这项义务培训的任务。他一边调试,一边讲解,还让中国学生上机操作,并教会他们阅读数据报告。他自己调试任务很紧张,需要在周末和星期日加班,中国实习生也陪他加班。当培训结束,中国实习生向瓦格曼斯表示感谢时,他说:“这个学习机会,是各位先生的聪明和勤奋赢得的。”
礼节性的回访变成技术考察
国际交往的发展,使礼节性的访问活动逐步增多。一些人满足于观光游览,宴请叙谈,而上海石化总厂的干部、职工却把礼节性访问当作了解世界的一个机会,借访问之机考察学习先进技术。
1982年石化总厂化工一厂从日本引进的年产十一万五千吨乙烯装置合同即将期满,按规定双方有互相交流技术的义务。这家工厂由六人组成的回访组在出国前,经过深入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回访时着重解决四个问题,并列出了有关的细节,对谁重点了解什么,六个人还作了分工。这样,回访这种礼节性访问,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考察。
在仅有的几次参观活动中,回访组也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回访结束,回访组带着学到的技术满载而归。
十多年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一批又一批出国人员,就是以这种自尊、自强的精神铸成了这块“金字招牌”,赢得了外国专家、同行的信任和敬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学到了技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