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首先是观念的开拓——原平城乡见闻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2
第2版()
专栏:

首先是观念的开拓
——原平城乡见闻札记
本报记者 姚力文 本报通讯员 凌志军
6月初,我们去山西省原平县城乡访问,十日见闻,耳目一新,每天都有新的收获。给予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个县城乡经济的大幅度增长,而是原平县同志们勇于实践、勇于开拓的精神。
“兰司令”及其他
一进原平,就不断听人谈起“兰司令”。有人告诉我们:“在原平,很少有人象他做了那么多好事,也很少有人象他引起那么多非议”。
他叫兰锡田,是五十年代末从水利学校毕业的水土保持工程师。十四年前,他只身来到离县城六十里的山村,主持一个只有两名临时工的同河灌区水管委员会。这个小小的水利“司令”,当时没有钱去搞水利,他却有开拓精神。他说,干事业没钱不行,挣钱的路靠自己开。
“搞水利水保怎么搞出钳子、扳手来啦?真胡闹!”1972年,他在一片斥责声中,办起一个机修门市部。从那以后的十二年,先后十多个工作组到这里来批他的“不务正业”。他却“一心为公不怕险”,挨完整又接着干,坚持不懈。他的事业在责骂声中发展,办起机修厂、水泥制管厂、钻井队、运输队;还有林牧场、养鱼场、兔场、猪场等。这个十四年前,只有几张破桌椅的水委会,如今竟拥有十几个农、工、商经济实体,一百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有三百多农民在这里工作。
1983年12月,调整班子后的新县委负责人来到同河灌区,面对这一切,想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开拓者的步履这样艰难?看来,一切开拓工作的前提,是观念的开拓;改革的先导,是观念的改革。很需要帮助和引导干部放开眼界,摆脱“左”的错误影响和小生产传统观念的束缚。县委书记吕日周在全县干部会议上,通过对兰锡田的实践的分析,启发大家学习他的开拓精神,当场引起震动。县委知道看法不一致,请大家去同河看看。一些参观者被事实说服了。你说他兰锡田不务正业,他和同河灌区的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先后修起四座水库,三十六个电灌站,打了四十四眼井,使水浇地从一千多亩,扩大到两万多亩,一千零七条荒沟已治理了六百多条,这不正是以“水”支农??你说他大发副业财,可是全灌区水利工作人员发展到五十三人,年工资四万五千多元,不让国家掏一分钱,全部自己承担,还挤出十五万元支援灌区兴修水利工程,这不是以副养水??没有点开拓精神,不突破旧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干出这么多利国利民的事业??
在原平,多年来流传着这样的经验之谈,“省下的就是挣下的”,“好出门,不如呆在家”。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只有一天到晚在田头、山头忙活,才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打破诸如此类的旧观念,又怎能使封闭式的农村经济放开搞活,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呢?
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原平城乡的劳力、资金和人才,开始了合理的流动和组合。从去年上半年起,出现了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新势头,全民(企事业)、集体、个人一齐上,兴办多种多样的企业和经济实体,承包给农民经营,当地人把这叫作“搭台唱戏”。一年光景,全县搭起二千多个“台子”。具体的说,有的是联户经营或者农户个体经营,有的是集体和农户联营,或者是城乡联营,也有国营企、事业和农民联营的经济实体。这些“台子”,汇集了三千多万元的社会资金,吸引了四万多离土农民进入多种经营、多样化商品生产的行列。这就进一步扩大了联产承包制,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行业界限和地域分割,诱发出巨大的生产活力,促进了经济上的迅速增长。
“机会”也是一种优势
原平的城乡经济活跃起来了。多样化、专业化的生产日趋发展,交换日益增加,一批农民企业家、初显身手的商品生产者,脱颖而出,率先致富。这又进一步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那些不久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些不久前依赖“三靠”(计划靠下达,材料靠统供,产品靠包销)的县营企业的负责人,正逐渐把自己的目光转向市场。
去冬农闲,打破“走一处不如守一处”的传统观念,全县有一万多农民走南闯北,到外县、外省,抓信息,访名师,谈业务。
头脑清醒的县营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在从“生产面向仓库”转变为“生产面向市场”的新形势面前,如果不学会经营的本领,企业就难以生存;没有新产品的开发,企业就没有前途;不能开发新产品的厂长,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厂长。这种观念上的开拓和转变,使那些锐意改革的厂长、经理们肯拿出相当多的时间直接了解市场动向,筛选信息,尽力使本企业产品的调整、更新,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强企业面向市场的应变能力。
对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态度的显著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市场观念的加强。过去,许多乡长、农民代表和厂长对一年几度的“三干会”,是漫不经心的,反正是按照上面的指令来安排生产,领导人在台上作报告,一些人在台下交头接耳开小会。如今不同了,他们把“三干会”看成是汇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踊跃参加,注意听会,去年底的一次三干会,对农民开放,正式代表一千人,另有五百多农民自费来县城听会(一个会场不够,又安排了两个分会场),他们大都注意在会上听取信息、分析信息。当一户农民看清本县煤炭生产要大发展时,回到村里,就积极筹集资金购买汽车。因为,挖出的煤,总是要运给用户的。
迅速变化着的市场,每天都在向人们展示种种发展的机会,谁最先得到信息,抓住机会,并能迅速有效地组织生产,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原平人逐渐懂得,靠自然资源优势是很不够的,因为,你有资源,人家也有啊,搞商品生产如同一场赛跑,谁最先得到市场的承认,谁的资源和产品,就有机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西镇乡的罐头厂,迅速建成投产,七种肉类罐头,远销东北,因为他们看到了市场肉食供求的矛盾。崞阳镇农民段二肉创办的手套厂,一下子兴旺起来,并带动周围三百多农户,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手套专业生产。因为他从山西煤炭发展形势,预测出手套的消费必会大增。当看到手套出现滞销苗头时,他又很快转产毛衣和尼龙衫了。他善于利用机会,争取先机之利。象这样的新人新事在逐日增多。有建材业、炼焦业的兴起,这是大的;有“六味斋”(太原风味)酱肉的制作,果脯的加工,这是小的;也有少量高技术水平的产品,比如为进口的采煤机械作配件的液压推移千斤顶。上述这些产品都是城乡市场的畅销货。
崞阳造纸厂转危为安、绝处逢生,是善于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又一成功例证。造纸厂连年亏损,到1983年冬,产品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来。工人们说,那时是,产品压着资金,压死;经营管理不善,赔死。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这时,新厂长上任,第一件事是组织大家作市场调查。意外地发现,在一直赔钱的有光纸身上有“机”可乘。市场上有光纸的货源少,因它的成本高、售价低,人们不愿生产,形成市场供应紧,预示着要调价。造纸厂果断地把滞销的凸板纸削价出售,虽少收了两万多元,却甩掉了为库存积压支付银行利息六万元的包袱,很快地拿回近百万元的流动资金,用这笔资金转产有光纸,同时注意改善企业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当他们销售有光纸的时候,市场上有光纸果然涨价了。从此,造纸厂转入主动,扭亏为盈,生产蒸蒸日上。
我们几次听到原平人讲机会难得。这是指市场变化快,机会稍纵即逝,而不是说机会少。一位县委负责人在一次讲话中,对“机会也是一种优势”——这个适应商品生产发展的新观念,作了如下概括:“不能只看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而不了解机会也能形成优势。邻近我县的五台山开放,要发展旅游食品、用品,这就是机会;青年们要戴式样新的帽子,要穿款式新颖的服装,这是机会;人们能买到皮鞋,买不到布鞋,这也是机会。而且机会能造成更多的机会,优势能积累更大的优势,这一点与自然资源优势大不相同,前者越用越多,而后者则越用越少。”
给改革者一个改革的环境
改革的春风吹暖原平城乡。一批信息灵通,善于经营的专业户在商品生产第一线涌现;一批有经济头脑,有干“四化”热忱的人才被选拔到领导岗位,这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经济改革,也在冲击着种种旧传统观念,改变着人们对人才的看法。
对旧的人才观念和用人观的最有力地冲击,是县领导机关在选拔人才、任用干部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及它所发生的影响。
原平县委考察干部,抛弃了那种侧重于档案记载,侧重于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政治运动中的态度等老习惯;而着重于考察本人的现实表现、思想水平、专业知识和开拓能力如何。他们敢于重用那些事业心强、作风正派、勇于开拓新局面,但有缺点、有争议的能人;而不重用那些虽无争议,却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庸人。更警惕和不让那种八面玲珑、上下逢迎的“墙头草”式人物挤进领导班子。
原平县委打破过去那种“闭门搞选拔,开门来宣布”的手工式方法,扩大开发人才的横向、纵向联系,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觉的方法,“依靠众伯乐,广选千里马”。县委主要负责人先后二十三次,分批分别邀请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老干部以及各方代表人物,共计五百四十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请大家推选可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人选。县级领导人初选名单确定后,打印下发,再次征求大家意见。对于县直机关、企业领导,由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党委核定,先确定正职人选,委以重任;再由正职提出组建本单位领导班子,选用科、室或车间负责人。当地同志把这种选拔人才,任用干部的方式叫做“兵点将、将点兵”。这种干部任免制度的改革和实践,在干部和群众中引起良好反映,对事实上的干部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的旧观念,是一个强烈的冲击。从一位在县营企业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厂长、老党员身上看出来这种影响。这位老厂长,工作辛苦,为人正派,却不大懂经营,文化程度低。这样的同志该不该继续领导这个厂?人们有不同的议论,老厂长自己认为不应该。他向县领导积极推荐在本厂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一位工程师当厂长。这位工程师,熟悉业务,热心科研,又有经营才能,过去,因为他是一个国民党将军的儿子,一直不被重用,二十多年来只有画图纸的权力。现在,老厂长说:“他有能力把企业办好,应该给他治厂权。”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平县用人制度的改革实践,不仅起用了大批干“四化”的人才,较好地进行了智力开发,还在相当程度上,为改革者改善了环境。环境的力量,并不引人注目。它却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改变着人。有了一个较好的改革环境,它可以使改革者放开手脚而少有后顾之忧,使原来无大抱负的人,也日渐不安于现状,而产生进取之意。前面说的那位老厂长。他治厂多年无大作为,改革的环境却使他选贤荐能,自动让贤。这不是一种“进取”,一种作为?。人们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成改革的环境;改革的环境又有利于发扬开拓精神,造就越来越多的改革者。这个良性循环,在原平开始出现。衷心祝愿它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