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最受欢迎的人——中国医疗队在赞比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2
第6版()
专栏:赞比亚通讯

最受欢迎的人
——中国医疗队在赞比亚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在赞比亚,群众游行示威通常是要受到指责的,但三年前卢安席亚市发生的那次却至今被传为美谈。1982年5月,在该市工作的中国医疗队决定调往省立医院。当地群众闻讯后,自发地举行了规模可观的请愿示威,高呼“中国大夫不能走!我们需要他们!”有关方面只好收回成命。此间一家官方报纸曾为此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医生以其出色的工作赢得了赞比亚人民的心”。
对一个医生来说,群众的信任无疑是最高的荣誉。这种荣誉来自他们真心实意为赞比亚人民服务的精神。
作白求恩式的医生,是来自河南省的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共同信念。在他们工作的医院,不论是卡布韦市省立医院还是卢安席亚市汤姆森医院,都是医生少,病人多。一个中国外科、骨科和妇产科的大夫,每班一般要安排四、五个中等以上的手术,内科大夫每班看病大都要超过五十人次,忙得没有喝口水的时间。住院的病人总是远远超过病房床位,致使查房任务格外繁重。下班后,他们几乎每天要紧急出诊,有时一夜被叫去好几次,每次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因此,当地群众对中国医生一致的评价是:对病人认真负责,一视同仁,工作不限时间,不计报酬。
在卢安席亚,至今还传颂中国医生救活一位垂危病人的事迹。今年4月的一天傍晚,一个子宫破裂的妇女被抬到汤姆森医院。当时病人流血不止,休克,血压降到危险点。这天正碰上全市停水,医院的消毒手套、消毒手术衣等已经用完,血库又没血。怎么办?让病人转走,必然凶多吉少,接受下来,肯定要冒很大风险。中国医生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全体出动,采取特别应急措施,全力抢救病人,一直忙到深夜。医院院长深受感动,第二天一早就动员该院职工向病人献血。经过大夫和护士几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位八个孩子的妈妈终于转危为安。出院那天,她迟迟不走,直到向中国主治大夫任芬若行了跪拜之礼,并连声说,“你们救活了我,也救活了我全家”,这才挥泪离去。
中国医疗队每两年轮换一期,现在已是第四期。每一期队员都十分珍惜这段在异国的宝贵时间,尽其全力为赞比亚人民工作。他们常常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有的甚至带病工作。卡布韦医院骨科大夫张良化,因劳累过度患了心肌炎,有一段时间,他上午去医院上班,下午在住处打吊针点滴,但只要急诊需要,他总是拔下针头就走。他的疝气也不断加重,同事们劝他作手术,他想骨科主要大夫就他一个,手术病休势必影响该科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一再婉拒大家的劝告。为了解除更多人的病痛,他宁愿自身忍受苦痛。这仅是医疗队无数感人事迹中的一个。
赞比亚目前的经济困难造成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严重短缺。在医疗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大夫千方百计开展喉全部、开胸、开颅、切肝、切脾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有些手术过去只能到国外去做。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了治疗当地常见病恶性疟疾的有效方法,还用中草药并佐以其它药物,使许多不孕妇女当上了妈妈。医疗队有两名针灸医生,小小银针大显神威,给大量风湿病、神经痛的患者消减了痛苦,让不少瘫痪病人重新站了起来。中国医术令人折服,求医问诊者不远千里、甚至从扎伊尔、津巴布韦等邻国慕名而来。
质朴的赞比亚人民用种种方式表达他们对中国医生的感激和敬意。年轻的夫妇将中国大夫抢救出生的婴儿取名:“秦那”(中国)“依奇布萨”(友谊);一些年老牧民常常含着热泪向中国医生行跪拜礼,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有的出院病人向医院捐赠纱布、床单以改善那里的医疗条件;许多店主执意把当地抢手的商品留给中国医生;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医疗队的车辆不受检查;当地照相馆印彩色照片一般需要两个月时间,而不出三天,冲印好的照片就会送到中国医生手上;不论何时何地,中国白衣使者总是受到人们热情问候和真挚帮助。
一位当地负责官员曾说,“在赞比亚,中国医生是最受欢迎的人”。是的,对这种赞誉,中国医疗队的大夫们是受之无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