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王赣骏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3
第6版()
专栏:

王赣骏访问记
陈介中
编者按:应中国航天工业部的邀请,美籍华裔科学家、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华人王赣骏博士将于7月5日至20日到我国进行访问和讲学。在访华前夕,他向著名卫星结构科学家陈介中(美籍华裔)谈了他的经历和今年5月在航天飞机上所作的科学实验。
王赣骏博士在今年5月成为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华人。笔者与王博士同事多年,在他应邀访华前夕,特地到他工作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喷气推进实验所访问了他。
一见面,王博士就表示,他希望能有机会把他们的工作有系统地、正确地介绍给中国的朋友们。首先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他祖籍江苏盐城,但是出生在江西省赣县,从小在上海长大,1950年跟着家人到了台湾。1963年到了美国,进入加州大学,攻读物理。1967年得了学士学位,继续攻读实验物理,1971年取得博士学位。1972年1月开始在喷气推进实验所工作。1974年他提出了在航天飞机上做实验的建议,1983年开始接受宇航飞行训练。
在谈到今年5月太空飞行的时候,王博士说,他是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第三号空间实验室,从事在地球轨道上的飞行实验。虽然开始的时候,碰到仪器上的障碍,但都能及时解决,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现在还正在分析中,初步的结果是很理想的。他们这次在地球轨道上做的研究是液滴动力实验。这是个基本的流体力学课题,它在无容无重物质处理程序上有应用价值。这是因为任何容器在物理或化学处理过程中都会造成污染或对流的现象。这都会影响到处理过程的“纯美度”。但是在无重力状态下可以将各种液态物质做无容器处理实验而不受到任何污染或对流的干扰。
王博士接着介绍说:他们做的研究工作都有它实际应用的价值。有些成果可以马上应用在目前生产或制造的程序里,还有其他的成果则是应用在未来或更长远的发展项目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能有今天的成果是因为材料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做出前所未有的半导体材料。过去并不是没有这些材料,而是制造的程序没有解决。无容器处理和液滴动力学正是为这些材料的制造提供前所未有的过程和环境。这种贡献眼前就能利用上。
笔者请王博士谈谈他的研究工作在未来有些什么样的应用。他说:“再举一个例子,目前的核子发电是利用核子分裂所产生的能量。而真正取之不尽的能源除了太阳能外就是由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氚和氚,用来作核子融合产生能量。而目前正在攻关的项目是如何来控制这个‘融合’的过程,方法之一是将氚与氚放进‘完美’小空心球中,称为靶核,浮托在反应炉里,再用激光或重粒子束激动器来触发融合反应。这个程序能否成功,主要因素之一是这些含氚和氚的玻璃空心小球的‘完美’程度如何。制造‘完美’玻璃小球的技术与无容器处理程序和液滴动力学有密切的关系。”我对王博士说:“我们的子子孙孙总有一天会把地球上的煤或石油都用完的,剩下来的就是太阳能和核能了。真佩服你们‘未雨绸缪’为我们的后代做延续文明和生命的准备工作。”王博士继续说:“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项目外,我们还做一些其他的研究项目,如金属玻璃材料、低密度高强度材料、绝热吸热及传热材料、固体燃料、抗电磁干扰材料、放射性废料处理、防震材料等等。”
最后,笔者请王博士谈谈对即将访问中国的想法。王赣骏博士说:“除了我的家人外,中国还邀请了我的一位同事李杰信博士”。他接着说:“空间技术是多元性的,它除了明显地在通讯、气象、遥测等技术上有了创新的成就外,在其他领域也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它的特性是融合了各种广泛的技术专业和科技工作人员,创造出成果。中国的空间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应该更发扬光大。从一个海外华人的感情上来说,我希望中国能结合各方面的科技工作人员,不分地域,不分政治背景,共同努力,把空间技术的成果带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说:“相信许多海外的华人科技工作者都有相同的想法,祝你的中国之行成功,旅途愉快。”(附图片)
王赣骏在空间实验室三号模拟设备中训练操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