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心连树 树满山——涞源县银山口乡林业改革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5
第2版()
专栏:

心连树 树满山
——涞源县银山口乡林业改革见闻
本报记者 尹韵秋
出北京西南行,京原线一路山峦叠嶂。时已初夏,但从燕山到太行山涞源,沿线逶迤的荒山,看不到一点绿的踪影,令人好不沉闷。然而,一到河北涞源县银山口乡,却令人耳目一新:路旁、河边、滩地、村庄,行行片片杨树,密密丛丛,随风轻拂;成群的洋槐,白花簇簇,香气扑鼻;细看近山,幼树吐绿,遥望远山,油松片片,绿染半山。
可是谁能相信,两年多前,银山口乡还是山荒树少。“为什么这里新树多?”我在访问中提出这个问题时,这个乡的二十亩地村党支部书记高增福坦诚地回答:“我们实行了把集体林分给各户的新办法,从那以后,群众栽树的劲头越来越大了!”原来,1982年底,二十亩地村就把大部分原有集体用材林(三千亩)和全部果树(一万六千多棵),连带幼林、疏林和荒山、牧地(共一万二千多亩)一起,就近连片划分给各农户经营,不再变动(造册登记发证。以后各户人口增减,也不再打乱重分)。从此农民有了林木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林木继承权、出售转让权、采伐更新权(须经村委会批准,每砍伐一棵,向村委会交管理费五角;偷砍者罚款)、林副产品销售权、山地使用权。七权下放,方法简便,利益直接,而且大部分留在农民手里。这一来,人笑了,树活了,山也绿了。
分林到户,树能不能保住?事实作了最好的回答。过去集体经营吃“大锅饭”时,群众无权少利,经常偷砍,每年雇请十二名护林员,也看守不住。林分到户后,树成了个人财产,人人都成了护林员,农民反而舍不得砍了。1983年共砍伐四百五十七棵,1984年降到五十棵,今年到5月下旬,群众还没砍一棵树。高增福说:“群众会算账的,砍树在银行存款得息,不如存活树在山增值利大!”赵万国家七口人,分得各种树一万多棵(其中檩材五百多棵),去年他算了一笔账:五年以后,檩材可增值到五万元,所以只砍伐一棵。高增福深有体会地说:“林子是大伙栽起来的,大伙有要求,就分给大家。树象小孩一样,谁家的孩子谁家爱,跟着亲娘管护怎会不精心,分林给户,林木反而保住了。看来还是得相信和依靠大多数群众!”
分林到户后,每到植树季节,群众争先恐后栽树,很多人还请外村亲友帮助栽。仅两年时间,荒山造林两千多亩,疏林山补造四千多亩;“四旁”植树二十二万株,人均三百五十二株;育苗四十六亩;今春又杨树插条三万五千多株。如果还是集体经营,十年也栽不上这么多树!连年干旱,更成活不了这么多!老农吕文合1983年在山上栽洋槐八千株,去年又在“四旁”栽杨树八百多株。年逾花甲的赵千山老汉,无儿无女,他说树是不会说话、不离家的儿子,种下就有依靠,他也栽了杨树三百多株。现在,全村十六个自然山庄,山山沟沟都有了树,过去难以绿化的石质荒山,如今也生机盎然。山根处一家农民新房上写了一副对联:“面对银河长流水,背靠金山松柏青!”充分表达了这里群众的喜悦心情。
记者在二十亩地村逗留时,看到这里群众的穿戴已没有了“穷相”。高增福说:过去,这个村是全乡最穷的大队之一,人均年收入六十元左右。分林到户后,农民手里有了商品——林副产品,收入明显增加。1984年人均收入二百八十多元,其中林业(主要是干鲜果等林副产品)占70%。这个大队1980年还只有三辆自行车,现在增加到一百三十多辆,手表从一块没有增加到一百五十多块,电视机有了十一台。
二十亩地村实行新的林业政策带来的好处,使附近农民看了都很眼红。他们纷纷要求将现有的集体林下放到户。出产苹果的王家庄村,把五条山沟里的两万多棵苹果树,连同有林山和荒山一起,分给了农户。杏树沟村将全部集体用材林(一万亩)和果树(四千多棵),连同幼林、疏林、荒山、河滩一起,也分给了农户。都是树木归户所有,山地仍属集体,包给农户长期使用。现在,全乡原有集体用材林已有72%划归户有,果树绝大部分给了农户。其效果,同二十亩地村是一样的。全乡林木砍伐量1982年四千八百多棵,1984年降到一千七百多棵。林业收入1982年十万六千多元,1984年达三十六万五千多元。群众对治山兴林,改变荒山面貌,充满信心,家家户户制订植树造林规划,今春又造林九百多亩,退耕还林发展果树五百多亩。干部、群众都说,过去农业大包干,使他们饱了肚子;如今林业大包干,使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县政府从银山口乡的实践中看到了现有集体林下放给户的优越性,决定允许这一经验在全县推广;为了鼓励群众退耕还林,又决定把山下的坡耕地划给农户作为发展果树的自留山。
银山口乡的变化,使人坚信,涞源县采取的这些正确措施,必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归途中,尽管再次经过那些没有春天的荒山,但记者沉闷的心情已为之一扫。只要政策对头,荒山,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