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本报两年前曾批评嘉兴市不重视教育,如今该市上上下下一条心——为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抓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5
第3版()
专栏:

本报两年前曾批评嘉兴市不重视教育,如今该市上上下下一条心——
为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抓教育
本报讯 记者王学孝报道:本报两年前批评过嘉兴市:经济虽然发达,但教育落后,文盲众多。如今,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广大乡村从今年初开始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办普教,充分发挥当地经济优势,许多办学难题迎刃而解。全市在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之后,正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奋进。
市委、市政府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我们不能光考虑本届政府的
‘政绩’,要为嘉兴市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后劲作出贡献。”这是身在医院病榻上、仍牵挂着教育的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洪昌说的。去年9月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先后和六十多位乡党委书记、乡长、中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等进行了座谈,使他们看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农村比过去富裕了,群众要求办教育的积极性和呼声都很高,基层管教育、群众办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已具备。市委、市政府今年1月,作出了教育实行分级管理的决定。县、乡(镇)、村各级普遍行动起来。截至六月中旬,全市一百五十八个乡(镇)中已有一百三十七个乡(镇)建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一百二十一个乡(镇)征集教育费附加金额达一千一百四十八万多元,已接近国家今年拨给该市的教育经费。
乡村党政干部开始把抓好本乡的教育事业看成自己的应尽职责。过去受到报纸严厉批评的桐乡县,如今全县抓教育的劲头最大,四十个乡(镇)都已建立了教育委员会,其中二十四个乡(镇)已落实教育费附加金额一百九十六万八千元。嘉善县范泾乡经济基础较差,但他们舍得在教育上花本钱,近两年乡、村教育投资七万八千元。去年乡政府可用的资金只有四万元,两万六千元用于投资教育,占乡政府可用资金的65.1%。
尊师重教风气开始形成,民办教师待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公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开始改善。桐乡县民办教师全年收入达一千一百二十五元,海宁县一千至一千一百元,其他几个县(区)不少于九百元。有些乡给公办教师向上浮动一至三级工资。一般做到公办教师工资不少于民办教师工资。许多乡正在兴建教师住宅。
教学条件开始改善。绝大多数乡在测算本乡教育附加额时,都安排了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的基建经费,用于新建、扩建或维修校舍。海宁县谈桥乡并不富裕,但他们下决心新建乡中学和中心校,规划投资八十万元,今年拨款二十万元,现已动工,准备三年建成。
加快了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步伐。嘉兴市许多乡通过自筹资金、自建校舍、自聘教师的办法,多方面想办法,提高本乡初中普及率。不少乡还自办职业学校或职业班,培养财会、机械加工、食用菌栽培、纺织等专业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市财税局。他们把推动教育改革作为己任,为制定教育费附加的实施细则和征集办法多次召开会议,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培训代征员,为落实教育分级管理尽心竭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