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作客奥地利的儿童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5
第7版()
专栏:

作客奥地利的儿童村
言实
来到维也纳郊外的亨特布吕尔村,只见一幢幢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宅前是一大片碧绿的坡地,空气清新,景色迷人。这是奥地利最大的一个SOS儿童村。
SOS原是船只在海上遇难时呼救的信号。儿童村取名为SOS,其意是拯救那些失去父母或因各种原因被家庭遗弃的孩子。儿童村的创始人赫尔曼·格迈纳教授本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童年丧母,饱受过失去母爱的艰辛。他在二次大战期间,看到孤儿流落街头的凄惨情景,常常夜不能寐,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使他们重新得到家庭的温暖。1949年,在他的奔波和许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终于在蒂罗尔的伊姆斯特办起了第一个收容孤儿的儿童村。现在奥地利一共有九个这样的儿童村,共有一千名孩子生活在那里。
当我们慕名来到亨特布吕尔儿童村时,孩子们正在草坪上嬉笑耍闹,活泼可爱。村里住着二十七户“人家”,每户六七个孩子。他们生活象在平常家庭一样,互相以“兄弟姊妹”相称,还有“妈妈”的精心照料。
我们参观了几户“人家”,看到房屋的设计有客厅、卧室、浴室、厨房等,只是这些设施更多地照顾了儿童的特点。有“一家人”正在准备午餐,女孩帮着“妈妈”备餐,刚放学回来的男孩奶声奶气地问:“妈妈,今天我们吃什么呀?”从家庭气氛看,局外人完全看不出他们原本不是一家人。孩子们的气色和精神状态十分健康,感觉不出他们曾经有过心灵的创伤。孩子们与“母亲”之间的诚挚感情十分感人。
“母亲”的责任重大,而且工作很辛苦,因为儿童村收容的孩子有各种类型。有的是失去双亲的孤儿,有的是父母离婚后,双方都不愿抚养的孩子,有的因父母病重而无力抚养,有的则因父母堕落而不能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这些儿童的心灵大都受过严重的创伤。初进村的小埃贡把“妈妈”全月的家务费偷了个精光;威尔纳差一点引起一场火灾。有的孩子口吃,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糟。作为“妈妈”,除了爱这些孩子、给他们以温暖,教育他们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买菜、做饭、缝纫等等家务活。
尽管如此,争取这一工作的妇女仍然不乏其人。有一次,奥地利全国招收十名“母亲”,报名的却有数百人。担任“母亲”的条件是三十岁上下,热爱儿童,愿为这些孩子奉献终身的健康妇女,她们一般不准备建立个人家庭。应考者需有高中或职业学校毕业以上的学历。被录取后要到专门的“母亲”学校进修一年,科目有:现代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家务、音乐、营养等。从“母亲”学校毕业后还要实习一年,经考察合格后才能正式担任“母亲”工作。
虽说儿童村的孩子们都有过特殊的境遇,但格迈纳教授坚持,不能给他们以特殊照顾。他认为,孩子们的新家应与普通家庭一样。正是这种正常人的生活才逐渐把孩子们从特殊的境遇中引上了正道。
自1949年以来,儿童村已有许多人进入社会,在各种岗位上工作。他们中有工人、电子技术专家、工程师、博士等等。已经退休、住在儿童村“母亲之家”的克拉默兰德老妈妈告诉我们,她今年七十一岁,在儿童村抚养过二十四个孩子。她为“自己的孩子”库丁新近担任国际儿童村主席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儿童村的事业后继有人。她说,尽管她们自己无儿无女,但她们抚养过的孩子待她们如同亲生母亲。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尽了一份应尽的责任,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没有虚度”。(附图片)
赫尔曼·格迈纳和孩子们在意大利的卡尔多纳佐度假村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