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天目山观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5
第8版()
专栏:大地文学作品专页

天目山观树
史中兴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整座天目山象浸进金色的显影液里,绿的底色显出深浅浓淡不同的层次。青绿、翠绿、黄绿、金绿、银绿、灰绿,墨绿,依着山的不同坡度、高度,随着大气流动,绿,不停地变幻着自己的颜色。徐步登西天目山,繁茂的林木,覆地蔽天,阔叶林、针叶林、阔叶针叶混合林,层迭而上。庞大的绿色家族的各个类、科、属、种,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秀木良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不着地的附生性植物,也在树隙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依附大树枝干搭起小阁楼,有的连接群树成为一座座空中桥梁。这些绿色家族的成员们,生活是富有情趣的。那两棵拥抱在一起的大树,四周围着一群小树,已经儿女成群了,老两口还如此相亲相爱,且以自己高大的身躯遮挡着风雨雷电,让子女们茁壮成长。那棵老树杈上长出的一棵小树,多象爷爷抱着自己心爱的孙儿,孙儿还撒娇地在扯爷爷的胡子呢。那连理连枝的鸳鸯树,双双对对,手臂勾着手臂,说不尽的柔情蜜意。可她们也是非常勤劳的。那几棵大树合抱住一块巨石,象是运料上山。那两棵小树捂住一块石头,象是俩兄弟在工地打夯。那棵“百孔千疮树”,似是个残疾者:原是三棵并肩耸立、根枝相连的树,一场雷击,大姐二姐死了,只剩小妹了,她依然迎风挺立,充满生命的活力。
这兴旺发达的绿色家族,基础雄厚,栋梁之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是柳杉,如同一座座顶天立地的绿屏风,又象撑起一顶顶绿色的华盖,万棵以上,集中成片,巍巍壮观。胸径一米以上、高度四十米以上的出类拔萃之材,就有三百九十八棵。这些大树都是编号在册的,最大的一棵六号柳杉,高耸云霄,材积七十五点四六立方米。可她也面临强劲对手的竞争,耸立在五里亭边的四○一号柳杉,材积已到七十二立方米,她地处优越,雄心勃勃,大有不夺冠军誓不休之意。
在危岩迭嶂、山势险要的“倒挂莲花峰”一侧,皮如龙鳞、拔地而起、树干挺直的金钱松,一株株都高达三、四十米,卓然挺立在浓郁的树群中。最高的高达五十六米,被誉为“冲天树”,在全国同类树中名列前茅。 盘坐在七星塔旁的野银杏树,五世同堂,死死生生,绵延不断。它系中山代孑遗树种,一亿七千万年前曾遍布欧亚大陆,与恐龙同时代生长,后于第四纪冰期濒临灭绝,只在西天目山有少量幸存下来,又发展到全球,被誉为“活化石”,也称得上是国宝了。
其它如天目铁木、天目紫荆、天目领春木、连香树、天目夏腊梅等,都是珍稀树种。
领我们参观的老杨同志告诉我们:一些到西天目山来过的国内外植物学家,盛赞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真正的保护区。象这样巨树林立、集中成片、珍稀树木之多,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画家叶浅予五十年后重来天目山写生,留诗中有“灵山依旧世事迁,参天古木喜无恙”之句。可见天目山的森林保护工作确实做得好。当然小的破坏还是有的。在一棵枯焦的大树上,我看到贴着一张“大树诉冤”的布告,写的是在某年某月某日,一个游客丢下烟蒂引起的大火,怎样毁了她青春的容颜,敦促人们进山防火护林。在这方面,“大树王”的故事也是发人深省的。这棵树生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宋代已称她为“千秋树”。明代冯梦桢在《西天目记略》中记载,当时已是四围大杉。相传清乾隆皇帝两次游天目山,曾解下御袍带量过此树,并敕封为“大树王”。一时间,善男信女们相互传说,说什么封王之树“树皮是灵丹妙药,有病能治百病,无病能益寿延年。”从此它就不得安宁。有人以四字诗形容说:“封王尔后,不得安康,剥皮题刻,遍体鳞伤,四十年前,由衰而亡”,今天,这棵大树好象冤魂不散,虽然早已枯萎了,还是屹立如塔。
领我们观林的老杨同志,充满敬意和怀念地谈到了原天目山林场场长宋永增同志。林间小路和路边的大树小草,都熟悉宋永增的脚步声。在那暴雨之夜,起山火是龙卷风到来的时刻,宋永增牵挂的就是她们。三十个春秋,为保护这片林木,他浇注了多少心血啊。“大办钢铁”中有人要用天目山巨树用于所谓“国防工程”,都被他一一阻止、挫败。使耸立长江金三角屋脊上的天目山,至今生命之树常绿。
默默无闻的宋永增同志已经离休了,可我感到他的身影仍在树丛中移动。这无边的绿色,由于溶进了人的生命,变得更加多姿壮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