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扫除尘雾 诸夏怀霜——纪念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8
第7版()
专栏:

扫除尘雾 诸夏怀霜
——纪念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小记
本报记者 钟洛
6月22日至26日,在瞿秋白烈士的家乡——江苏常州市,来自各地的一百五十多位党史研究和理论、文艺界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纪念瞿秋白同志的学术讨论会。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0年10月党中央发出文件,推翻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瞿秋白烈士的种种颠倒不实之词,在全党恢复了他的名誉以来,全国各地学术界对瞿秋白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发展。据截至今年5月的不完全统计,各地报刊发表的研究、回忆瞿秋白同志的文章和资料,已达五百余篇。此次学术讨论会又收到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论文一百余篇。这表明“重新认识瞿秋白,重新评价瞿秋白”的学术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在五天的讨论会中,与会者学习了杨尚昆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瞿秋白同志就义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根据党中央对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者之一所作的公正的高度评价,根据大量史实,论述了瞿秋白同志在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的形成,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建党初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和党内路线斗争,在哲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报刊宣传以及文字改革、档案工作等等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奠基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那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奋斗直至献出生命的崇高品质,他那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服从大局、严守纪律、不谋私利、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操,以及在短暂年华中留下的五百多万字的著述和译作,都是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向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广大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代文学史专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们就瞿秋白同志对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创建、对苏联和俄国文学早期在我国的传播(例如他最早将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译成中文),三十年代同鲁迅并肩作战领导左翼文艺活动,对战斗的杂文事业的兴起等等方面的巨大功绩,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参加讨论会的不少同志还分析了瞿秋白同志就义前所写的《多余的话》,认为这是一个坚贞的共产党人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党的历史和路线斗争作严肃的回顾和总结,对个人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作真实的剖析,对革命大业和共产主义的前途流露了深深的眷恋和由衷的向往。他们认为,必须坚决推翻林彪、江青一伙对《多余的话》的种种诬蔑和歪曲,还它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学术讨论会。与会同志怀着对秋白烈士的崇敬心情,多方探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大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宣传瞿秋白同志,更深入地研究瞿秋白同志。秋白同志就义后,鲁迅先生抱病将他的译作编印为《海上述林》,用“诸夏怀霜社”名义出版,寓意为全中国人民都在怀念秋白(瞿霜)。鲁迅生前的心愿,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在党中央扫清了笼罩在瞿秋白烈士身上的各种灰尘迷雾之后,才可能将深沉的怀念化为实际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也才可能更广泛、深入地宣传和研究瞿秋白同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