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纪念前夕的杂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8
第8版()
专栏:大地

纪念前夕的杂忆
李欣
1937年夏天,北平一部分大学生在西苑受军事训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同我联席睡卧的班长,一位二十九军的战士,兴奋激动地向我耳语:“日本小鬼子欺人太甚,我们在芦沟桥和他们干上了,要不是陪你们训练,我也要上去和他们拚啦!”
这位战士的姓名和模样,我虽早已忘记,这几句平凡质朴的爱国语言,却镂刻在我心上,已近半个世纪了,还是音调清晰地响在耳边。
这是中华民族的正气,是中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的反抗精神,是无名英雄的心音。
就是依凭这种被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深侵略,日益诱发唤醒的民族救亡意志,中国共产党才以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久战的军事政治战略,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方针政策,领导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坚持八年艰苦战斗,得到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力配合,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得悉胜利消息时的那狂喜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1945年,我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从“贺(龙)老总”的部队里转到新华社晋绥分社工作八个月。新华分社和抗战日报社,都住在兴县高家村。苏联对日宣战的第三天(也是日本天皇正式下诏书宣告投降的前三天),——8月11日早晨,我带着日本投降的电讯稿,去石岭子送交军区政治部张平化主任。我一路跑,一路欢呼,进村就喊,见人就叫:“我们胜利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了!”这里传播的是新华社的声音,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欢呼!
检阅当天日记,欢狂心情跃然纸上,记载这一情景的文字竟然用了四百字之多。
这一抗战胜利,实在来之不易,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的教训。
近几个月,中央电视台播放根据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以纪念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依我看来,为了国际和平,为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为了鼓舞振兴中华的精神气魄,这样的历史教育很有必要,播放这个电视连续剧是大好事情。
青年时代,我读过老舍先生多种著作。《四世同堂》购置已久,由于年老精力不济和读书兴趣转移,只是来自看电视剧的诱发才决心读它。第一卷《惶惑》,是5月去赤峰开会期间看的,时间较为充裕,读得认真仔细。第二卷《偷生》和第三卷《饥荒》,是回京后挤时间浏览翻阅完的。
这当然首先使我回忆起老舍先生。我同他认识很晚,仅有一次短期的接触。那是一九六二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五周年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内蒙古人民欢迎老舍胡@青夫妇到呼和浩特过节。我负责接待他。接站,送站,看电影,陪餐,参观,参加群众联欢会、那达慕会,观看蒙古族摔跤、地方剧二人台,总是伴随着他。我们还同干部、群众一起联欢——跳“安代”舞。当时,他比我大十六岁,既是长者,又是老作家。从4月28日到5月6日,他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八九天,是那么热情、兴奋、激动、愉快,完全同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的心情融和在一起,的确显示出“人民的艺术家”的风貌。我们夫妇去看望、陪伴他们夫妇,我们的孩子们去同两位老人玩。于是,八九天时间,似乎成为“忘年交”了。就在这期间,老舍以夫人胡絜青画的牡丹题字惠赠。可惜,这一珍贵的纪念品,被“文化大革命”毁掉了。
我怀着忆念老舍先生的心情来读《四世同堂》,使我深深感到,老舍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座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沦陷区人民的血泪纪念碑。我也是北平沦陷后从这里流亡出去的,对于书中的一些人物情景并不完全陌生。但是由于八年抗战的日日夜夜,我几乎完全是在根据地和八路军中度过的,对解放区和游击区我熟悉;对“国统区”,通过各种渠道也有所了解;对沦陷区,尤其古都北京人的甜酸苦辣,血泪汗气,反而觉得混乱模糊了。一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新奇,笼罩着我初读的眼睛,逼我即使“走马观花”也要看它个究竟。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抗战时期及胜利后的力作巨著。我同意老舍夫人胡絜青在《前言》中的说法:写的是沦陷了的北平,“今天再来看这部小说,我感到还是有意义的。”但我读后的感觉,正如本书编者在《致读者》中所讲的:“在这里,我们将看到那个时代的一角,并难免将以十分复杂的心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心情,的确很复杂。当前我要提的,是向前看,用以启迪振奋人的积极因素,自然是从四世同堂的祁家,小羊圈胡同的十多户居民,北平文化说起;但我只打算凝结到一点。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老舍,他是北京人,北京文化的继承发扬者。他是那么熟悉、热爱、并着力维护北平文化,但他在这部小说里,又是那么不遗余力地揭露、鞭打、并悲愤蔑视北平文化的各种阴暗角落里的种种渣滓、垃圾和霉菌。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力量救亡图存转危为安的,有本领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的,有希望振兴腾飞后来居上的。这是因为她有优秀的儿女,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美好的理想,广阔的河山;在当前的历史新时期,还有“敷政优优”(《诗经·长发》)的领导。可是,我们又决不可忽视和忘记另一方面,长期处于灾难深重境地的中华民族,还有贫困愚昧的历史包袱,迷信落后的精神枷锁,因循苟安的守旧习性,浑水摸鱼的社会渣滓。老舍四十年前通过小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浮沉在当时北平沦陷区社会表面和底层的陈腐东西,经过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势当然大大不同了,有的根本变化,有些换了新颜,但并没有完全清除和绝迹。而且,很遗憾,即使现在,对此也不容我们忘记和忽视。
不要背历史包袱,但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是我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联想到纪念老舍先生,从忆起西苑耳语到忆及高家村拂晓前的欢呼,从看《四世同堂》电视剧到读老舍先生的原著,从老舍所描绘的沦陷后的北平,想到今日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而写给抗战胜利纪念的献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