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北京的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8
第8版()
专栏:大地

北京的饮食
刘湛秋
在北京,一到中午,无论大小饭馆,饮食店,无一不高朋满座,站排等候。到处可以听到外地人的埋怨与不满,北京居民嘛,习惯了,老老实实站排、站桌就是,或者早已从家带盒饭,或以方便面、面包充饥。最近,这两件宝也开始紧缺了。不仅中餐如此,早晚也是难上难。有人抱怨北京早点花样单调,可就这单调的油饼、火烧,不论到大小店铺,想不站排就吃,想找个座位安静地吃,都属奢望之想。吃饭难到如此程度,在全国恐怕是首屈一指的。
去年,北方一些作家去江苏访问改革情况,一次在苏州,大家欣赏小吃,一个小时尝了四五家,都是受到招手上门之待遇,而且经济实惠,北京来的作家感慨万千。后来又到了一些城市,莫不如此。来自东北沈阳的作家反映,他们那儿吃饭虽不如南方精美,但较之北京的挤、乱、贵,也委实好得多。据说过去吃饭一向很难的广州,开放以后来往客人急剧增加,但吃饭(包括高、中、低档)均方便,而且价格公道。
我在虎坊路上班,单位没食堂,我中午一贯“打游击”,也多少“考察”了一些饭馆,好象是每况愈下。原来后面南横街有个小饭馆,叫燕春饭馆吧,炒菜煎饼米饭,价钱也不贵,我吃过多次,可惜不知为什么关了门;前年北京京剧院开了个百花西餐馆,有一段生意也蛮不错,去年秋天又改成了无线电三厂门市部;前门饭店原来有个对外中餐厅,能容一、二百人,每天中午也是满员,最近又变成了一个西式糕点门市部的窗口。就我所知,我周围二三百米的地方,去年以来不见增加一个饭馆,反而“黄”了这么三个。我住在劲松,这儿高楼林立,可卖早点只有一家劲松饭庄,每天从早五点到八点,始终是黑压压一大片。
北京饮食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带来三个严重后果,一是服务态度越来越差,因为顾客多到这种程度,使任何一个有耐心的服务员都感到厌烦,二是品种花色单调,好赖都有人买,竞争已成多余,干吗花力气翻新花样品种?三是价格越来越贵,尤其是中档以上饭馆,价格比上海几乎要贵一倍。在北京三人吃顿饭,吃些酒,炒三四个菜,就得二十元左右,几乎使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面对这样的“招待”无不瞠目结舌:“啊,北京东西真贵!”可就这么贵,也要“站桌”。
不能说北京领导不关心这件事,眼下也在狠抓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总感对症下药不够。据说在建一条食品街,但要几年;为什么天津一年就建成了?盖了个义利快餐馆,价钱贵到超过一般人所理解的“快餐水平”不用说,也还不能满足需要。据报载正在考虑引进快餐生产线,还要盖饭馆,都是远水不解近渴。那么,北京能否对饮食业采取“开放”政策。早就说过的一些中低档饮食店要租赁给集体与个人,为什么不可以快些实行?可不可以大胆允许外省市县和北京郊区农民、商贩来京开设各种饮食店,并从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各种管理上给予方便?北京空阔的路面那么多,多些小摊不是更好吗?广州有十万个体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事饮食业,北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如果更多一些小铺小摊,便就有了“快餐”,价格也会由于竞争而下降,花色也会由竞争而丰富。否则,再搞几条快餐线,也同样变成慢餐。
其实,解决群众吃饭难,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能做出一个放宽饮食业的政策规定,否则,越来越开放的全国产品市场调节和北京的集中统一管理越来越矛盾,群众会越来越不满,甚至可能使一些人对改革产生误解。有开放的政策就可能使北京饮食业的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许多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