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日本的资本输出浪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9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资本输出浪潮
陆忠伟
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活动频繁:使日元国际化;酝酿创设“东京离岸市场”;并以每年数百亿美元的速度输出资本,冲击世界经济。日本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密切关注。
根据所谓的国际收支阶段理论,日本已是“未成熟债权国”,即日本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已从资本慢性不足转入资本输出的发展阶段,并跃居“世界头号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担任起“国际贷款者”的角色。过去四年,日本通过向海外投资以及向国外发放贷款,购买外国政府和企业的长期债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等多种形式,共输出长期资本九百多亿美元。这股巨大的资金浪潮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资金流动”,可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积聚的“石油美元”相匹敌。1981年后,日本对外纯资产显著增长,至1983年对外资产净额累计达三百七十二亿美元,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三大债权国”。据估计,1984年,日本的资产净额增至八百七十二亿美元;美国则从一千零六十亿美元降至一百亿美元左右。因而日本成为取代美国的世界最大债权国。对外资产净额猛增,导致贸易外收支发生变化,利息、分红等投资收益上升,1983年达三十一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促进日本对外金融及投资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经常收支项目的巨额盈余奠定了资本输出的基础。七十年代以来,日本以高度技术和高效率的产业组织作后盾,建立了优势贸易地位。1983年和1984年两年高达五百多亿美元的贸易盈余,代表了“日本工业以汽车、录像机、摄影机和电脑等征服世界市场所取得的利润”,使日本得以扮演“资本大国”角色,在国际金融市场经营股票、债券等金融商品。二是政府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进入七十年代后,日本金融资本市场的门缝逐渐开大。实行了“证券投资信托自由化”;颁布“新外汇法”。外国证券的发行频率增加,每次发行的规模亦在增大。日本的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投资者乘自由化浪潮迅速跻身于国际资本市场。三是日、美利率及租税结构的差异。如日本十年国债利率为6.7%,美国二十年国债的利率达11.7%,利差高达5%以上,从而加速了日本资金的大量外流。
近年来,日本金融界开始把大规模输出资本提到“投资立国”的战略高度,要在“技术立国”、“贸易立国”的前提下,以“制造业为获取生存食粮的重要手段”。同时,将国内不能用于生产领域牟取利润的金融资产输往海外,获取巨额股息和红利,刺激本国经济脉搏跳动。为此,日本垄断财团提出庞大的海外投资计划。在生产投资方面,三菱综合研究所提出过所谓“世界新政计划”,建议在中印边境兴建喜马拉雅水电站;在泰国开辟克拉地峡运河;修筑现代化“丝绸之路”等。“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也提出过“亚洲稻米倍增计划”,想在亚洲大搞水电、化肥工业。在金融投资方面,银行资本在酝酿“金融开国”,要创设“东京离岸中心”,松动举债条件,使东京成为新的国际资本市场。一些学者、专家主张,在国际市场上凭借庞大的经济实体及日趋高级的工业结构,继续与欧美周旋,尽可能多赚外汇,为经济注入国力。在不削弱竞争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振兴内需,减轻来自欧美的压力,并加强对资本输出的“风险管理”,确保投资安全。
据预测,日本的资本将继续以创纪录的速度输出,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资本大国,从而导致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动。从目前日本在海外的投资速度和美国政府的举债速度计算,五年后,美国将欠下一万亿美元债务,而世界其它国家将欠日本五千亿美元。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须靠国外流入的资金填补,将出现七十多年来的转折,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并导致世界对美元的信誉产生怀疑和动摇。当然,日本的资本输出在某种程度上亦有助于缓和美国长期资本市场的供求紧张,抑制利率上升,客观上对稳定世界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