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另一种“拉祖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9
第8版()
专栏:

另一种“拉祖配”
宋志坚
人一“阔”,就有人攀附,活着的自不必说,就是死了几十,几百,几千年的,也会有人去认亲的,不是排出过杨老令公的第n代子孙么?蓝翎同志给这类社会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做“拉祖配”。
还有一种“拉祖配”,是给某类事物拉祖宗找祖例的。我这里仅举二例:
一例见之于某报,说是鲁迅也用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词汇,点明的时间是一九一八年,点明的出处是《随感录·三十八》。这是给两个文明的建设“拉祖配”的。
在鲁迅的《随感录·三十八》中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字眼。原文是“乙云‘外国的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的精神文明更好’”,这是带引号的,不是鲁迅原话,“乙云”二字断断不可省略;其二,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指的大概是中国的“国粹”,与我们现在所谓的精神文明并不是一码事;其三,鲁迅对这句话采取否定的态度,把它作为“合众的‘爱国自大’的一种表现”。我真不理解,这样挖空心思地为两个文明的建设寻找祖宗,于文明的建设有何补益?
另一例见之于某刊,叫做《从铁饭碗想起了郑振铎先生》,说是郑振铎在旧社会工作时,曾被派到上海西站当见习站长,但他宁肯扔掉这只“铁饭碗”,“走定了一条文学的路”。大概是郑振铎还不够“阔”,于是又拉来了更“阔”的“祖宗”:孙中山,鲁迅,郭沫若——他们的“舍医从文”,也是革了“铁饭碗”的命的。
旧社会也有“铁饭碗”之说,指的是风雨飘摇之中比别的行业稍为稳当的行业,绝没有现在说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意思。鲁迅的弃医从文,或郑振铎的弃“铁”从文,最多也只能说是“改行”,把它们也拉来作为革除铁饭碗的祖例,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拉出祖例,证明古已有之,于是今人尽可放心地去做,但恰恰忘记了鲁迅对这种思想方式的反诘:“从来如此,便对么?”攀上“阔”人,似乎就胆壮气粗,也不必再担心犯错误,但又恰恰忘记了鲁迅对这种思想方式的冷嘲:“赵太爷是家里田地就有三百亩的,他说的还会错么?”何况“拉”的牛头不对马嘴,“攀”的又张冠李戴,这类“拉祖配”,较之阿Q眩耀自己姓赵,而且比赵太爷还长了辈数的攀扯法更扯得远了。
搞两个文明的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对铁饭碗的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大可在现实中找到充分的依据,以实践来检验它们的真理性。而不必到古人死人那里钻牛角尖,否则会拔不出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