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把美传下去的人——谈装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09
第8版()
专栏:

把美传下去的人
——谈装裱
概言
也许是机缘的关系吧,当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一堆已破碎的古画原稿装裱成精美的画卷时,我不但被这绝妙的工艺折服了,也粗知了什么叫装裱工艺。我无法深谈,因为我是个外行。但无疑这些善于装池的老技师是最懂得衬托和烘染的,他们能把毫无生气的破纸片修复得气韵生动,他们能把失神的古画装饰得典雅、合谐。
自然和历史留给中国艺术品的磨难太多了。战争、地震、水淹、火焚,……装裱便成为与书法、绘画共存的,使之弘扬的法宝。一场浩劫之后,人们会越发感到装裱的重要了。
我曾向荣宝斋的老技师张贵桐、王家瑞讨教,初接触,我很失望,大概是职业的关系,他们的手有“起死回生”之术,而言谈却并非所长。他们的全部都是通过手传给下一代的。他们很少提起自己。而据我所知,有很多稀世珍宝是通过他们的手,才得以进入博物馆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命运也不是那么平坦,如有独特技艺的老艺人李荫基,学徒而换来的一点血汗为自己买了一顶富农的帽子,一直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幸而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李老又在为培养新的一代装裱人才而竭力了。
我曾见一位老技师装裱的明代陈老莲的《古梅园》。原物已断裂,一卷残绢有的部分已成碎末,裱成之后,可以说是柳暗花明了。不单是深沉古雅的绫绢突出了古画的气氛,而且装裱师对原作的理解之深令我惊异。这是陈的一幅早年的作品,工细中有奔放,恬静中有生机,古朴的构图中浸透着诗一般的节奏,稚拙的线条中更看出傲岸的风骨。这简直可以说是一次艺术上的再创作。更值得一提的是那幅画本已有很多“缺肉”之处。老先生凭技艺将它补得天衣无缝,这样的技艺真可谓神功!
由此,我又想到了故宫博物院的王以坤老人。他不就是从装裱转而搞鉴定的专家么?现在不难理解,有这么深造诣的装裱技艺;对书画的门类、流派如此清晰;对书画的理解如此精微;鉴定不是易如反掌了吗。
也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吧,装裱艺人是最懂得尊重别人的。他们每日做的是衬托主体,他们时时想的是突出别人。在他们的心中,主次,浓淡,干湿,拙巧,气氛,意境,以致古往今来一个画家的来龙去脉,都分得一清二楚。也许很少有人在陶醉于精美的古代书画时能想到为这些书画付出艰辛的“保姆”。作为一个装裱师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艺,而且要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但他们并不曾与书画家争过什么地位,他们也从来没想到要留下什么。有人曾建议一些装裱高手,在自己装池的艺术品上,加盖自己的印记,以备后人研究。想起当今的电影、电视片上长长一大串演职员表时,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中国画的幕后作者,把美传下去的人,在画轴上留下他们的名字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