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千家烦忧一业担”——武汉市江岸区兴办家庭服务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0
第2版()
专栏:

“千家烦忧一业担”
——武汉市江岸区兴办家庭服务业纪实
新华社记者 谢邦民 张松青
黄鹤楼雕塑工程承担者之一的陈成业工程师,在工程完成后偕同他的妻子,特意来到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街家庭生活服务站,感激他们提供了周到的服务,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武汉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城市多功能作用逐步得到恢复。江岸区出现了大街小巷搞服务的好势头。记者看到,区家庭生活服务公司的报表上填着请保姆、购煤气、买菜蒸饭、送牛奶豆浆、接送小孩上学和家庭辅导等,共五十四个家庭生活服务项目。照顾老人起居也是其中的一项。
目前,武汉市江岸区十四万多户居民中已有六万多户享受了这种家庭生活服务。
市民革委员郭有文很想把工商业务史料整理出来,但苦于因病卧床的老伴无人照料,一直不能动笔。去年底,保姆介绍所安排保姆接替他照顾老伴,使他得以安心著述。长期使家长操心的“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如今也不用担忧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郭玉琨的孙子上学无人接送,曾是家人的一件心事。居委会建立家庭生活服务站后,郭玉琨第一批去为孙子报名登记。服务站现在每天派人用三轮接送四趟,郭家再不用为这事发愁了。在解院居委会课外辅导站,记者见到一位小学生正伏案做作业。旁边的辅导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小家伙过去一放学就象“出笼的鸽子,满街乱扑腾”,现在托付给居委会课外辅导站,他爸爸妈妈再也不用为孩子担心了。
城里人能得到服务,进城农民也能享受服务。过去农民进城常为住宿难发愁,现在走上街头,“便民旅社”很容易找,农民住店方便了。他们当天进城未售出的鸡、鱼、蛋、菜还可以寄养、存放在便民旅社里。区里的女经理告诉记者,居民腾出富余的房子办便民旅社已达七百多家,约占全区旅店床位的一半。一年来已接待进城农民八十九万人(次)。
不起眼的家庭生活服务站,也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工厂解了难。铁道部江岸车辆厂一直为职工请假排队买煤发愁,职工代表大会曾讨论过多次,厂里还派专车为职工买煤,但因职工居住分散一直未能解决。居委会的家庭生活服务站帮助他们卸掉了这个“包袱”。如今,工人头天去服务站登记,第二天煤就送到了家里,工厂出勤率显著上升了。
“服务业的兴起,使社会生产效益和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区政府负责人对记者说。但在过去人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时,市里上大工业,区、街、居委会就上小工厂。江岸区十四条街道,倒密密麻麻挤满了一百一十多个区街工厂和八十多家“五七”工厂。旅馆、浴池也“转轨变型”了。一时大街小巷工厂如林,家家户户上班奔忙。产值上去了,社会生产效益和群众生活水平却下来了。人们生活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这“难”那“难”。
去年以来,江岸区将产品不对路、缺乏竞争力的六百多家“五七”工厂分别改为“综合服务”的厂、组、店、队,充实了第三产业。同时,组织待业青年、退休工人、居委会干部和进城农民兴办“家庭服务业”。把家庭生活服务由“慈善事业”转变为“服务产业”,“千家烦忧一业担”。武汉市生物爱好者协会理事林克对记者说,“这种服务富有生命力”。她每天中午下班后,花两分钱就能从花桥第二居委会家庭服务站换一块燃煤回去生炉子,既省时间又卫生。蒸一餐饭、烧一壶水、送一次煤只需几分或一两毛钱。花钱不多,却解决了大问题。居委会从中也得益。去年,全区家庭生活服务业第一次由“赔钱”变成“赚钱”,收入达到四十六万元。目前,这个区建立了家庭生活服务公司、街有服务所、居委会设服务站,逐步建起了一园(幼儿园)、两所(托儿所、保姆介绍所)、三点(早餐加工点、煤气煤球代运点、洗理和开水供应点)、四站(少儿课外辅导站、老人生活起居服务站、家用水电维修站、高层楼房车辆存放站),形成区、街、居委会三级生活服务网络,一度萎缩了的城市多功能开始得到恢复和发挥。到今年4月,一年间家庭生活服务从业人员达四千多人,已为三万九千多户居民送牛奶、豆浆上门,为一万八千户居民做饭烧开水,为两万三千多户居民代购生活用品,为一万一千多户居民送报刊。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