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从一个墙门看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2
第4版()
专栏:今日巾帼

从一个墙门看中国
在浙江省宁波市一条普通的小巷里,有一座古朴、陈旧的二层木结构房屋。院内住着三十七户人家,一百多口人,虽然稍嫌拥挤,但整洁明净。这就是被誉为文明院的仓基街二号墙门(宁波人称“院落”为“墙门”)。
生活在这个墙门里的人们,时时感到“大家庭”的温暖。6月的一天,早晨阳光灿烂,好多人家都把衣物拿到院里晾晒,谁知午后突然乌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临,杨岳清、王海宝、俞珠凤等几位退休老婆婆急忙把前后院十几家双职工晾晒的衣物抢收进屋。这样的事在二号墙门已经很平常了,谁家来了客人或亲友捎来东西,若主人不在,总会有人热情接待,东西保存完好,及时转交;谁家的父母不在,总会有人把孩子接去;年近八旬的独身老人朱彩凤不慎跌了一跤,卧床不起,邻居就把老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全部包下来,一连忙了三个月,直到彩凤婆婆恢复健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发扬。
墙门里的人家不仅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活力,每个家庭都向着健康、文明、科学的目标迈进。你走进墙门里张孟波夫妇的家,会感到小屋充满诗情画意,一幅幅清新、健美的画映入眼帘,这是哪位画家的作品呢?一问原来就是房间主人自己的手笔。张孟波是普通工人,他的业余爱好是绘画,妻子和女儿是他作品的欣赏者。艺术陶冶着他们的情操,而他们也从艺术中汲取了美的享受。中学教师李玲玲身为教导主任,工作繁忙,丈夫在农科所从事科研工作,经常出差。夫妇俩科学地安排时间,共同承担家务,既照顾了老人生活,又辅导了孩子学习,在科研和教学上互相支持,双双取得了好成绩。高世明的妻子小陶,在医药公司任经理,又要去干部进修班学习,家里的事无暇顾及。小高支持妻子的工作和学习,带孩子、洗衣、买菜、做饭的家务活都积极干,被大家誉为好丈夫,而他在工作单位也是个好干部,人们说他真是个好党员。
住房拥挤是城市的一大特点,仓基街二号也面临这样的矛盾。后楼王家人口多,房子不够住,想在与汪家交界处搭个厨房,汪家嫌灰多土大,不同意。共产党员刘凤姑知道后,主动腾出了自己的地方,解决了王家的困难,那两家人都受到感动,从此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老水泥工看到院内过道高低不平,利用休息时间修路面;职工冯云飞等人为了方便大家晒衣服,在院里装上了一排排竹竿;孙家妈妈负责黑板报工作,一月三期,总是按时出版;李玲玲老师在假期里,辅导孩子们学习……他们正用自己的行动冲击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小市民习俗,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位来访的美国客人感慨地说:从这个大墙门里,我们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人民,虽然他们现在经济并不富裕,住房也不宽敞,但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是充实的、幸福的。
张尚敏(附图片)
仓基街二号墙门居住的老人都得到家人和邻居的尊重和照顾。瞧,这几位老太太多么安闲。
晓渡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