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立足郊区 敞开城门——关于首都居民吃菜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3
第2版()
专栏:

立足郊区 敞开城门
——关于首都居民吃菜问题的探讨
本报记者 李文 本报通讯员 施明慎
5月份,首都副食品价格放开,蔬菜不再实行统购包销的办法,迈出了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与流通的关键一步。价格放开之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如何确保首都郊区种足种好蔬菜,就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之一。
北京市城区人口按六百万计,每年消费蔬菜约二十亿斤。这么巨大的数目,在目前贮藏、运输困难的条件下,依赖外地供应是不现实的。以1984年为例,北京全年上市蔬菜二十四亿斤,外埠进菜仅为三亿五千万斤。外来菜费用高、损耗大,只能作为补充和调剂的部分。显然,解决首都居民吃菜问题,特别是大路菜,应当立足于郊区。
投入大,产出少,菜农无利可图,是京郊蔬菜生产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据花乡(黄土岗)、四季青、南苑三个主要蔬菜产地统计,菜农占总劳力一半以上,蔬菜收入却不到总收入的十分之一。近年来,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竹竿等价格上涨,生产费用不断加大。今年以来,郊区已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菜田承包到户或组。由于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再加上种菜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收入不稳定,不少菜农弃菜转营工副业或第三产业。南苑总公司五队原有五个蔬菜承包小组,今年就有三个小组不种菜了。
据调查,今年郊区有相当大数量的菜地撂荒或改种粮食等作物。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信号。随着近郊区工商业的发展,加上建房占地扩大等因素,近郊蔬菜生产基地会越来越难维持。从长远看,为了确保首都居民吃菜,应当着重在远郊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这需要在土壤改良、技术、管理以及交通、贮运等方面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力求尽快做出统筹规划。当前,则要采取措施,协助老基地搞好蔬菜生产。在运用价值规律调节蔬菜产销的同时,偌大的首都吃菜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不可撒手不管,而必须加强宏观指导,把经济办法同必要的行政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确保郊区蔬菜种足种好。这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科学地提出生产指导性计划;为产销双方牵线搭桥;督促和推动产销合同的签订;积极促进产销联营;积极提供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都应当是蔬菜经营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国营商业要引导商品菜生产,特别注意品种调剂、余缺调剂和淡旺调剂,积极参与市场调节,使市场价格大体符合消费者可能支付的能力。
为确保首都郊区种足种好蔬菜,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从扶持、鼓励蔬菜生产出发,运用经济杠杆,在税收、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方面,继续给菜农适当的优惠,以保证菜农有利可图。统购包销时,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对菜农管得过多过死,不利于生产和经营,结果国家付出大量财政补贴,又往往造成巨大社会财富的浪费。今后不搞指令性计划,但主管部门指导和帮助菜农签订购销合同则是必要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签订好购销合同。过去,签订合同由于协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商关系。问题是只要双方协商,平等互利,产销合作的路子是十分广阔的。
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农民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他们开始关心市场需求的动向。蔬菜价格放开之后,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的流通体系,农民不愁卖菜难,收入比去年显著增加,这是促进郊区农民积极种菜的好势头。在这种形势下,国营商业应当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立足于郊区,特别是在远郊区建立蔬菜基地,这是保证首都人民吃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也要看到郊区的特殊条件(如搞工副业或第三产业比起种菜更为有利,以及建房大量用地等),全部靠自己来解决吃菜问题也是不行的,因此,北京市应当敞开城门,欢迎和鼓励外地农民进京卖菜,双管齐下,才是上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