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扎根边疆 献身渔业——访新疆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高德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3
第2版()
专栏:

扎根边疆 献身渔业
——访新疆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高德培
路光星
在准噶尔盆地南沿的莫索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四七团场正利用断流河床的自然优势,拦河筑坝、打井蓄水,兴建一个万亩渔场。
渔场建筑工地上,一个七十二岁的长者,时而登上大坝,时而下到河底,紧张地忙碌着。他,就是新疆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兵团水产高级工程师高德培同志。
高德培1934年毕业于浙江水产专科学校,从事渔业已有五十一年了。五十年代,他摸索出的“人工送氧运活鱼”技术,使长江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能够轻便安全地空运到全国各地。
1961年,王震同志把他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他把兵团的渔业搞起来。在新疆,他先后规划设计了猛进、八一、大泉沟、奎屯、柳沟、上游等水库的渔场,从此,新疆水库养鱼事业发展起来了。1961年至1968年,高德培主管兵团渔业时,兵团的鱼年产量达到三千八百吨,接近全疆鱼产量的三分之二。
十年浩劫,即使是在五七干校,高德培也不忘渔业。他在干校池塘办起了一个七十亩水域的渔场,平均亩产鱼四百斤,当时名列全疆第一。以后,这个渔场的产量逐渐提高,到1983年,鱼的亩产超过千斤。
高德培在新疆工作二十五年,在南北疆为兵团设计规划的十六万亩渔场已先后投产,还为兵团培训了上百名水产技术人员。
1965年,高德培又同水产技术人员一起,在奎屯和大泉沟渔场试验“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取得成功,1978年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奖。这项技术后来在全疆推广,对迅速发展新疆渔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年逾古稀的江苏人,在边疆工作了二十五年,理应回到故里去颐养天年了。许多同志也请他到内地去,或从事研究,或指导渔业生产,但高德培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新疆好,新疆发展渔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水域宽广,水面约一千四百万亩,水库养鱼面约七十多万亩,还有沼泽地、自然沟,只要经过改造,都可以养鱼。新疆的气候,夏秋温度高、日照长,冬季严寒,鱼的病虫害少、成活率高。有这种理想水域的生产条件,要为新疆渔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