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文物开放与审美趣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3
第8版()
专栏:随笔

文物开放与审美趣味
毕克官
颐和园大戏台的服务人员身着清代宫女装束,担任导游解说任务。为此,电视台还专门播放了录像,说寝宫如何如何,慈禧当年如何如何,绘声绘色。笔者对慈禧的审美观未曾进行过研究,但通过她的宫廷陈设,倒是可以看出其审美趣味的。
清朝的宫廷艺术,无论绘画、雕塑或工艺品,多趋于柔靡纤巧,缺少浑厚奔放的气势。尤其到了晚清,更是如此。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刻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以慈禧为代表的晚清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是比较庸俗的。他们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富有,对钦定的美术观赏品,往往不惜人力物力,着力加工雕琢。因而,繁缛呆滞成了这一时期许多美术观赏品和实用工艺品的突出特点(就具体作品而言,当然也有好的或较好的)。实际上,一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制作时加工的多和少。我们欣赏宋徽宗赵佶的工笔花鸟,但何尝不为八大山人的寥寥数笔而叫绝?人们喜爱质朴粗率的磁州窑和景德镇民窑瓷器的道理也在这里。
地处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常年累月地开放着,以它们特有的美的趣味熏陶着千百万人的心灵,并且渗透到许多生活角落。相比之下,其他体现了中华民族健康美的趣味的艺术品,人们能看到的机会实在太少了。那原始彩陶、秦砖汉瓦、霍去病墓石雕、敦煌壁画、明代民窑青花、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等等,它们或被深锁库房,或因地处遥远,或仍受到歧视,因而至今还没有机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审美宣传作用。
我无意对开放故宫和颐和园表示丝毫非议,也不想议论服务人员身着清装的举动。象所有的古迹一样,故宫和颐和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理应通过它们让广大游人去领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只是说,文物的开放,万万不可忽略了审美影响问题。并顺此呼吁,象北京这个特殊的地方,应当让人们看到更多的东西,诸如前面提到的历代雕塑、民间美术、民窑陶瓷,等等。这除了尽快建立相应的博物馆、陈列馆外,宣传渠道也应当具有战略眼光,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通过比较去进行鉴别,汲其精华,吐其糟粕。而不是象目前这样,人们只能长年累月一个劲地涌向慈禧的寝宫,一遍又一遍地受其审美趣味的熏染,并误以为这就是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优良传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