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为中日友好培育人才——缅怀松本龟次郎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4
第7版()
专栏:

为中日友好培育人才
——缅怀松本龟次郎先生
骆为龙
在中国大地风雨如磐的艰苦岁月,日本著名教育家松本先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留学生的日语教学工作,培育了众多英才。象秋瑾烈士、鲁迅先生和周恩来同志,都曾受过他的教益。正由于松本先生热爱中国文化,坚持日中友好,公开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反华政策,因而遭到日本特高警察的长期监视。今年是松本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特发表此文,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编者
3月30日,日本静冈县大东町隆重举行著名教育家松本龟次郎先生纪念碑揭幕典礼。人们以崇敬的心情,深深缅怀这位在艰苦岁月里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为中日友谊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
松本先生生于1866年,自幼喜爱中国文化。1903年,他应聘来到东京宏文学院,开始担负中国留日学生的日语教学工作。1908至1912年,他又应我国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之聘,到北京讲学。辛亥革命以后回国,任东京府立一中教师,并应湖南省中国留日学生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举行日本语讲习会。后来,松本先生辞去中学工作,在东京神田猿乐町创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补习日语提供方便。他在《中华留学生教育小史》中回忆道:“其他同类学校虽相继关闭,但唯独东亚学校极其隆盛,创立以来,经常有一千名左右的学生,而且升学成绩极为良好,博得内外信誉……。”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震灾,东亚高等预备学校的校舍连同松本先生的住宅都一起化为灰烬。在严重灾害面前,他并没有沮丧、气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四十天后,在废墟焦土上又搭起了临时校舍,恢复了上课。后来,由于筹资困难,这所学校不得不并入“日华学会”。1931年日本当局发动“九·一八”事变前夕,松本先生以年迈体弱为由离开了讲坛。
人们都十分熟悉敬爱的周总理1917年留学日本时写的《雨中岚山》这首诗,但与此有关的某些背景仍鲜为人知。日本友人松本洋一郎在今年4月发表的文章中谈到,松本龟次郎每年都组织中国留学生进行“修学旅行”,周总理在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时,参加过一次“修学旅行”,访问了京都、奈良等地。从时间上讲,《雨中岚山》当是那次旅行中的杰作。1979年邓颖超同志访问日本,会见松本先生嗣子神谷孝平时,对周总理当年受到松本先生的教育还表示了谢意。
革命烈士秋瑾留学日本时也曾师从松本先生学习日语。据有关人士回忆,秋瑾于1904年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挠,只身赴日后,一边在“实践女校”上学,一边在中国留学生会馆听松本先生讲授日语。在日本,秋瑾参加了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同盟会,并任浙江分会会长。秋瑾回国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但不幸于1907年被捕,并于同年7月15日慷慨就义。松本先生1930 年到中国考察教育时,曾在西湖边秋瑾烈士墓前凭吊。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秋瑾女士“遭到官宪拷打,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她只字未供,从容就义”了。松本回忆说:“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我曾在骏河台的留学生会馆教过秋瑾女士日语。她从不缺席,对答如流,提问尖锐。今天,来到她的坟墓前,回想往事,她的那种英姿浮现在脑海之中,令人不胜感慨。”
松本先生在宏文学院开始教日语时,负责浙江班留学生的“预备教育”工作。鲁迅先生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在松本先生遗著《邻邦留学生教育的回顾与未来》中有一段关于鲁迅先生学习日语的记录:“有一天,我在讲解翻译格助词‘=’时,在黑板上写了‘于和於’两个汉字,厉家福说,不必写‘于於’两字,写其中一字即可。当时我不知道在汉字中‘于於’两字同音……。周树人(鲁迅)插话说,‘于於’两字并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用。不过,在相当于‘=’的地方,是同音同义,用其中一字就可以了。”当时鲁迅还说:“把日语译成适当的汉文颇难,自己一直在反复研究如何翻译日语中的‘流石’(サスガ)这个词,但是尚未找到恰当的译词。”松本先生还写道:当时鲁迅还不到二十岁,但是汉文已有相当的造诣,令人钦佩。
松本先生在教中国留学生的岁月里,先后经历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时代。在风云变幻的四十年中间,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教育信念,坚持同中国友好。他从创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时起,就认为开展“预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语言教学,而应使中国留学生了解日本人的风俗文化,理解日本人的感情。这期间,日本反华势力抬头,挑起了侵华战争,但松本先生明确地反对歧视中国人,反对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前一年的四五月间,松本先生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青岛、大连等地,回国后写出了《中华五十日游记》和《中华教育视察纪要》两书,这已成为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松本先生对中国人民在汹涌的历史潮流面前的新觉醒,是深刻地理解和充满同情的。他在《中华教育视察纪要》的结束语中这样写道:“民国(指当时中国)如今已经实现民族觉醒,‘民国是民国人之民国’,在民国内,‘领土、法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不允许别国侵略的思想’即‘打倒帝国主义’的思想相当浓厚,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得最为彻底。值此之时,日本人仅仗一日之长,依然沉浸于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旧梦之中不醒,说‘民国人是个人主义’、‘缺乏国家观念’、‘能否实现全国统一’、‘宪法政治根本不可能’等等,而轻视他们,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进而指出:“民国之民族觉醒,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遭受列强压迫刺激的结果。”中国已经“不是沉睡的狮子,全国觉醒起来,正在勇猛地反抗帝国主义”,“如果列强依然施加昔日之压迫,民国只会更加奋起反抗。”
对于中国留学生的教育事业,松本先生抱有明确而可贵的方针。他在《中华留学生教育小史》中写道:“许多人心中存在的似乎是‘日华亲善’四个字,日华亲善固然是好,但是作为我的理想来说,进行留学生教育,既无任何所求,也无任何利益所取……”,主要目的在于期待学生“毕业回国,成为从容不迫的大国国民,弃私殉公,同心协力,发展国内文化,谋求全国统一,停止多年来的内部私争,注重对外国际道德,不仅对日本,而且对世界各国增进友谊,成为一个俨然的文化大国。至于日华亲善,则应是不求而得的副产品。”
应该说,在当时的日本,松本先生对中国的这种友好态度,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著作出版后,只过了两个月,日本就发动“九·一八”事变,用武力侵占了中国东北。但是他仍把汇集了上述对华友好思想的书籍寄给了当时侵华的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中将等人,再三警告他们:“日本干涉中国的民族革命和反帝斗争,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松本先生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公开谴责这场战争是错误的,断言中国人民决不会屈服。由于这种缘故,他被认为是“反军主义者”,直到1945年9月12日与世长辞前,一直受到日本特高警察的监视。
松本先生逝世已四十年。今天,由战争而中断的两国留学生的交流已经恢复,而且正在迅速、不断地发展。随着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两国在文化领域里的交流也迎来一个繁花似锦的时代,松本先生毕生追求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追思往事,人们更加深情地怀念松本龟次郎先生。正是中日两国许许多多象松本先生这样的老一代中日友好活动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中日友好瑰丽的今天。缅怀他们,是为了把中日友好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附图片)
松本龟次郎先生纪念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