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欢腾的“金阚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5
第2版()
专栏:通讯

欢腾的“金阚疃”
新华社记者 姚燕戈
“金阚疃,银阚疃,要买衣服到阚疃。”
两年前还默默无闻的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集,如今被人誉为“金阚疃”,成为小有名气的服装加工中心了。两年中,一千多户的阚疃集有八百多户搞起了服装加工,每年加工各式男女服装二百多万件,产值达两千多万元。这些颇具“上海款式”的服装源源不断地销往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十多个省。上海市的一位服装厂厂长看了阚疃集的服装加工业后,惊讶地说:“真想不到,一个小集镇生产的服装赛过沪上一间大工厂。”
阚疃集的服装加工业是怎样兴起的呢?区委书记戴干同志告诉记者:这与阚疃集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有关。当年修茨淮新河,大批修河民工涌进阚疃,他们的旧衣服需要缝补,于是,一批缝纫修补户应运而生,这可以说是播下了一点火种。而服装业真正兴旺发展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春,阚疃集裁缝业的“小能人”张洪政,发现当时城里滞销的化纤布价格便宜,而它在皖西北、鲁东南、豫西农村却刚刚流行。他与人合资开办了个服装加工店,用物美价廉的布料,制做各式男女服装。结果在四周广大农村非常畅销,短短三年就获利三万多元。一户闯开路,震动众人心,区委及时推广了张洪政劳动致富的经验,并从上海请来缝纫名师,先后举办了三期服装加工训练班。从1983年起,“缝纫热”迅速席卷了阚疃集。不到两年时间,就有八百多户、五千多人专门从事服装加工,加上周围农村的加工户,每天可以生产各式服装近万件。
为什么家庭缝纫工业在经济薄弱的利辛县阚疃集有如此规模的发展?在访问以后,我们找到了答案。这是因为:这些家庭工厂既不要国家投资盖厂房,又不与大工业争设备、争原料,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术,说干就干,很快就能上马。而它们的产品,既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又使集镇上大批离土不离乡的农民获得了可观收益。我们走进王从兰家,女主人正熨整缝制好的藕荷色涤纶女上装,其做工之精细,式样之新颖,真不亚于上海南京路上服装店的商品,可是一问价格,却比上海货便宜四元多。
阚疃集的家庭工厂,还带着周围农村的一串加工户。镇上有名的张树柏服装厂就是一个代表。我们来到厂长张树柏家时,他指着加工成捆的服装说:我一天必须加工一百件,否则就满足不了客户的需要,从今年以来,老张只管剪裁,缝纫加工全由四周农户干。他说:我是按件付加工费,帮助四周农户富起来,我们集上也才能更加繁荣。
服装加工业兴旺发达,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利辛县交通部门从去年专门增开了从阚疃集到上海的直达客车。农民常乘车到上海市场上去捕捉服装加工新信息,到外地去采购面料。现在中原的客商也喜欢到阚疃集采购服装。阚疃集上大小二十家旅馆几乎天天客满。
为了紧跟服装业发展的潮流,满足农民的新追求,新成立的阚疃服装工业公司正组织各家各户观察市场,学习新技术,设计、生产更新更好的服装。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