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积极培养声乐人才——从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5
第7版()
专栏:

积极培养声乐人才
——从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谈起
周小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进一步巩固,声乐战线也不断传出令人雀跃的喜讯:继刘捷、叶英之后,我国又涌现出了一批蜚声国际声乐比赛乐坛的新秀,象胡晓平、温燕青、罗魏、傅海静、梁宁、迪里拜尔等。他们不论是在匈牙利举行的艾凯尔—科达伊声乐比赛,还是在意大利举行的维奥蒂声乐比赛中,也不论是在英国的本森·赫杰金斯声乐比赛会上,还是在芬兰首都进行的第一届玛扎姆·海伦声乐比赛大厅里,都分别取得了名列前茅、令西方人刮目相看的优异成绩。1984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隆重揭幕的贝尔佛岱莱歌剧歌唱家比赛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比赛的四名选手又全都进入了最后的决赛,他们当中的张建一、詹曼华,还取得了并列第一名的出色成绩,在拥有四十余个国家、二百四十七名选手参加的这次比赛中夺魁。
这项被称之为“万方瞩目的选才大赛”,有“媲美于奥运会的全球歌唱比赛”之说。因为一个歌手只要能在此项比赛中赢得声誉,西方各著名歌剧院便会纷纷与之签约,这不啻是青年歌唱家走向世界,攀登声乐艺术高峰的一个重要中介。同时本届比赛的参加国和选手的数目,在举世最重要的同类比赛中是属于为数众多的一次。这是因为奥地利的维也纳是著名的世界音乐之都,同时又是东西方交流要冲的缘故。另外,由各大歌剧院、唱片公司和电台、电视台节目负责人所组成的评委会眼界和要求都相当高。从由半决赛到决赛最后仅存十三人看,筛选是相当严格的;而从比赛曲目的数量和难度看,这也是一次高水平的比赛。总之,我国的两名选手能在这样一次比赛中,连闯三关夺得并列冠军,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这是我国声乐教学和表演艺术水平迅速提高的标志,这也说明了在歌剧演唱方面,身居亚洲的中国人已有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
分析此次获奖的原因,循着西方评委的眼光观察问题,他们首先感到的是,中国的选手都有叫人惊讶的
“好嗓子”。用我们惯用的词汇来说,就是每个人的“乐器”或“表现工具”都是优质的,因为他们被招进音乐学院或文艺团体的时候,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的。而在发展他们的嗓音时,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教学路子又是合理的、得法的、科学的。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声乐工作者努力钻研和琢磨的结果,使我们的声乐人才,不仅有嗓子,并且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这与领导和各方面对我们的关怀是分不开的。
除此以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环境、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等,在声乐学生的成长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有着这样优越的社会制度,张建一这样当过玻璃厂司炉工的歌唱演员,詹曼华这样很少接触西洋音乐的边远地区的青年学生,才能被挑选出来进入高等音乐学府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正是由于有了三中全会以来所出现的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社会风气,声乐教师才会竭尽所能拚命地教,声乐学生才会珍惜时间拚命地学。再说,也只有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一个被选拔出来准备参加国际比赛的学生,才有可能得到除自己的声乐老师外,还有其他艺术辅导老师、语言老师、表演老师等四面八方的帮助。在这方面,我们的选手有更深的体会。因为他们已亲眼目睹那些西方的选手是怎样孤军奋战、自掏腰包、在时间安排上见缝插针,才到达比赛现场的。
这次获奖令人振奋,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我们应该把这次胜利看作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今后的路程还更长、更艰巨。我们更应该让年轻的选手认识到,今天他们虽在发声技巧上已臻世界一流水平,但在语言、风格的掌握上,在对人物、剧情等的理解上,还相当不完满。一个歌手要用一副受过训练的歌喉,将自己理解了的歌词,通过音乐,艺术化地把它传达给听众,引起听者的内心共鸣。如果歌者只会“按图索骥”、“硬拚死记”,不可能进入艺术表现的自由王国。我认为声乐学生应该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最好掌握一种外语。我们今后在重视铸造学生“歌唱乐器”的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对乐曲内容及风格的钻研,对彼时彼地人民生活风情的理解。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给他们提供聆听、欣赏更多音响、录像资料的条件。声乐教师不应只管学生的声音,而应起到总导演的作用,这是我国声乐教育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否也可以这样说,今天在我们学生身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除有一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条件等所造成的外,是否也是因为我们教师本身就存在着这方面的缺陷呢?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正在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有必要在看到自己教学成绩的同时,更要冷静地剖析一下自己,要努力更新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装备”。同时,为了保证“工作母机”的质量,我们也应该慎而又慎地选择和培养声乐教师,并使其成为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
一批优秀青年歌唱演员的涌现,是值得庆贺的。他们是国家的财富。要爱护他们,热情地宣传他们、介绍他们;但要慎重,不要言过其实。我看到有些报刊把刚冒出来的确有才华的青年歌唱演员赞扬为“艺术大师”、什么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等等,这就不实事求是了。这样做,对演员或听众都没有好处。令人不安的是,我们花了无数心血培养出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剧演唱人才,然而国内却很少有他们锻炼和发挥的地方。年轻的歌剧演员缺少在歌剧舞台上锻炼的机会。希望有关方面能把振兴和发展我国歌剧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课题。西洋歌剧要适当地演,优秀的民族歌剧更要宣传推广,不断地上演。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为中华民族的歌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歌唱家能带着自己民族的歌剧,以更高昂的姿态登上世界歌剧、声乐舞台,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