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事业需要远见——记水电部南京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梁汉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17
第3版()
专栏:

我们的事业需要远见
——记水电部南京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梁汉超
新华日报记者 陈风贤 本报记者 王友恭
聚才——先走一步
1973年底,几位有识之士,顶着“大批判”的火力,戴着“右倾回潮”、“死灰复燃”的罪名,开始筹建南京自动化研究所。挑头的是继电专家梁汉超。研究所应当怎样起步?梁汉超和其他领导成员一连讨论了好几天。他们一致认为要把研究所办好,必须聚集一批能干的科学技术人才。在当时,这是个多么大胆的决策!
那年月,许多有才华的科技人员都被看作“包袱”,要从一些单位调出并不困难。但是,打开一份份人事档案,不少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梁汉超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一个进人的原则:对本专业发展确实有用的,就要。一位我国第一流的整流型远距离输电保护专家,他的历史问题是早已作了恰当结论的,“清队”过程中却被升了级,并被“发配”到边远地方去“改造”。这样的专家要不要?梁汉超拍板把他调来。这个所里还流传着一个“八年抗战”的聚才故事:1975年,研究所派人到某电站商调一位继电保护专家,未能调成。但是,这个同志的专长在原单位得不到发挥,而在南京自动化所这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研究基地却大有用武之地。为了解决这个专家的合理使用问题,梁汉超要求管人事的同志做到有耐心、诚心和韧性,多次前往那个电站做工作。到了第八个年头,终于使这位专家实现了专业对口的宿愿。就这样,在许多地方对人才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认识的时候,他们先走一步,从全国各地聚拢了二百多个专门人才,其中有的是很有影响的专家。
决策——棋高一着
1978年夏季的一天,一批外国电力专家来到我国最大的电网——京津唐电网的调度所参观。当他们看到一套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电网安全监控装置上采用了彩色屏幕显示器时,十分惊奇。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十年内乱”刚刚过去,中国靠电话联系、指挥电网调度的时代就要跟着结束了。国际自动化学会电力系统控制委员会副主席埃文思教授赞叹道:“如果现在还有人说中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落后,那简直是无知!”这套代表我国电力自动控制水平的装置,就是水电部南京自动化所研制的。原来,这个课题是七十年代初由周总理提出来的,因为难度大,一些很有水平的科研单位没敢承担。这时,水电部南京自动化所刚筹建,论条件,只有几十个刚从全国各地聚拢起来的科技人员;夏天在停了火的锅炉房实验,冬天则在库房。然而,梁汉超和他的同伴们反复研究后,决定“请战”。当时,不少人为他们能否“啃”下这块“硬骨头”而担心。但是,几年后,他们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并且大大缩短了我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葛洲坝事故顺序自动记录装置”是1976年梁汉超主持设计的。这项设备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当时在国内并不算落后的布线逻辑。但是,经过一年多的研制之后,他们从国外有关资料发现:这种技术路线正逐步被微型机代替。继续干下去吧,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技术路线很快会被淘汰;推倒重来吧,已经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一个成立不久的研究所来说,这可不是一般地伤筋动骨,何况厂家并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但是,梁汉超认为,搞工程设计研究,要对国家高度负责。他和研究所的其他负责同志商量后,毅然决定集中力量上采用微型机的设计方案。去年,这套用微型机武装起来的设备已经在葛洲坝工程上安装使用,效果良好。一些对改造这套装置曾经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说:“还是老梁有远见,他真不愧是一个有水平的科学管理专家。”
“开窗”——窥看世界
去年,这个研究所在深圳创办了一个“深宁电气公司”。这是梁汉超想了好几年的心事。梁汉超办研究所,特别注意信息。他说,八十年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不注意这个问题,谁就要落后,尤其是搞自动化研究的人,更要注意迅速捕捉世界上有关的最新信息。为此,他早想在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开辟一个“窥看世界同类技术的窗口”。这个公司成立以来,已经为国内引进一百多套设备。但是,他们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经济利益。他们办公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引进业务,及时了解国外有关技术的动向。目前,他们已经与世界上最大的十家自动化技术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了加强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他们还把一批批外国专家请到所里来讲学,仅去年来所的外国专家就有六十多批。
在梁汉超的主持下,水电部南京自动化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为国家完成了七十多项科研攻关任务。他们所获得的成果中有三十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八项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