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要有出口创汇的紧迫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1
第2版()
专栏:述评

要有出口创汇的紧迫感
本报记者 陆振华
“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应该是我们开放城市长期的首要任务。”这是本月上旬采访青岛、烟台时,记者听到搞外贸工作同志说的话。的确,对出口创汇有如此的紧迫感,实在令人高兴。
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不单是用汇的城市,它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成为创汇的基地。创汇越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基础就越坚实。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青岛、烟台两市,去年出口创汇情况不如1983年好。今年前三个月出口商品也很难收购上来,叫人捏把汗,后来拿出了硬措施,才转忧为喜。到6月底,青岛市落实收购商品九亿五千万元,超过全年计划,烟台收购了出口商品三亿六千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
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出口工作步履如此艰难?是出口货源匮乏?不是。青岛的纺织品、食品饮料、化工橡胶和农副产品是全省出口的大宗商品。烟台的对虾、果品、花生、骨石等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7%到33%,两个市的许多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都有条件出口。然而,出口创汇的工作就是上不去,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出口创汇的紧迫感。去年以来,这两个市和其他一些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普遍出现了重引进,轻出口,重内销,轻外销的倾向;在引进技术设备改造老企业和开发利用资源中,与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挂得不紧,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进展缓慢;外贸管理和收购以及扶持出口商品工作也抓得不力。烟台市去年生产了一百万斤出口兔毛,外贸部门仅收购到十多万斤,其余部分都流入国内市场。
“大河里有水小河满”,大家都积极创汇,国家的外汇才会增加;大家都向国家伸手要外汇,而不去积极创汇,国家就难于满足来自各方的用汇要求。烟台市的一位领导同志说得好:“当用汇的伸手派是不行的,只有多出口才能多用汇。”
开放地区有了这种紧迫感,又有一套硬措施,就不难开创出口创汇新局面。青岛、烟台两市4月到6月由忧转喜的经历就是一例。这两市从4月以后,总结经验教训,从出口创汇的指导思想上解决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从能源、原材料、生产资金供应,收购货源和联络客户,引导新产品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着手,帮助生产出口产品企业保质保量完成出口任务,努力提高创汇能力。其次,采取扶助政策。外汇贷款主要用于扶助出口商品生产;对投资较多的生产项目,外贸部门发放预购定金,以解决生产单位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市场价格浮动幅度较大的商品,签订长期收购合同,稳定价格,维护生产者利益。第三,采取奖励办法。把企业用汇同企业产品出口挂钩,谁积极出口创汇,谁就优先使用外汇引进必要的技术设备。
青岛、烟台出口创汇的事实说明,只要真正花了气力,就有可能如愿以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